深圳又走在了前列 “房改新政”能否成为新样本?

2018年06月08日 06:32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谭浩俊认为,“深圳房改新政”是楼市长效管理的积极探索和尝试。如果其他地方也能认真探索,充分借鉴“深圳房改新政”经验,出台各自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将有利于形成楼市长效管理机制,促使楼市从调控转向管理、从行政转向市场。

  65日,深圳发布《关于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这部《意见》将给深圳未来的住房供应体系带来深远变化,它明确了面向未来18年(2018年至2035年)的住房发展目标,同时对住房供应结构和比例进行调整,明确了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公共租赁住房占新增住房供应总量的60%左右。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40年来,深圳一直以改革者、开放者的形象出现。因为改革,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变成了一个现代化都市,成为在北京、上海之后经济实力排名全国第三的城市,同时也是创新能力最强、改革意识最浓、发展势头最好的城市之一。

  此次出台的楼市新政,很大程度上,又是一次改革创新的成果。深圳这样做,不仅是发展的需要,也是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找到的化解之策。能够如此大力度地对楼市进行改革,对楼市机制进行调整,源于深圳已经把改革融入血液、把创新变成细胞。要改,就改最难的;要做,就做最好的。

  深圳的住房制度改革,是从1987年土地“第一拍”落槌到随后1988年住房市场化改革开始的。其间,深圳的房地产市场也像全国其他地方一样,经历了房价上涨带来兴奋和痛苦交织的过程。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房价的过快上涨,已经让深圳的企业面临巨大压力,对人才引进等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有舆论认为,房价上涨正在逼退深圳的制造企业。

  逼退深圳的制造企业,这个命题其实是不成立的。部分制造企业撤离深圳,可能与地价、房价上涨有一定关系,但是更主要的还是与深圳的经济转型步伐加快有关,与深圳推动企业创新有关。一些在技术、产品等方面没有优势、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撤离深圳,是完全符合深圳转型升级目标的。

  尽管如此,还是需要通过积极的改革,将房价无序上涨的势头控制住,让房价回归理性,实现“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目标。所以,在全国其他地方还在用限购、限售、限贷等手段进行楼市调控时,深圳的“第二次房改”开始了。最新出台的住房规划表明,深圳又一次走在了全国前列。

  事实上,深圳的此次住房新规划并非一日之功,也不是为一时之需,早在去年发布“深六条”和“深八条”时就已经融入了许多长效管理的措施,如多元化住房供应。而此次的房改新政,更是把最大难题的土地供应、公租房建设、企业存量土地盘活等全部纳入到新政范围,尤其商品房只占全部住房的40%,是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体现。

  值得商榷的是,把人才房纳入保障房体系是否合适,这尚需要评估。因为,一旦纳入,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定漏洞,一些企业和个人很可能会利用人才做文章,导致保障房管理失控。

  但是不管怎么说,“深圳房改新政”是楼市长效管理的积极探索和尝试。如果其他地方也能认真探索,充分借鉴“深圳房改新政”经验,出台各自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将有利于形成楼市长效管理机制,促使楼市从调控转向管理、从行政转向市场。(中国不良资产行业联盟研究员、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谭浩俊)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
贾康:楼市调控要加快治本步伐

     消除楼市乱象亟须固本清源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