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简约适度是每个人都可以有的生态贡献

2018年05月23日 07:42   来源:北京日报   张砥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在日前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述了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呼吁全社会行动起来,协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这场大仗、硬仗、苦仗。

  生态文明源于对发展的反思,也是对发展的提升、对工业文明的超越。正是从文明进步的高度全面审视,我们党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长期积累的环境欠账和日日惊心的生态警钟,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工作渐次铺开,一系列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改变中国:日趋完备的顶层设计,夯实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共识;雷厉风行的环保督查,锻造着美丽中国不可触碰的生态红线;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蕴蓄着天蓝、水净、地绿的绿色财富。不断推进的“绿色发展革命”充分证明,生态损害的进程完全是可以逆转的,只要人不负大自然,大自然定不负人。

  然而,生态与发展“双赢”的道路,远非想象的那样平坦。顶风作案的环境破坏、屡禁不止的违法排污、不时反复的空气质量,都在提醒我们,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并不稳固,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经济学上有一条著名的“库兹涅茨曲线”,刻画着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无一例外遭遇过的一段困境:经济越发展,环境污染越严重。今天的中国,正攀爬在这条曲线陡峭的上升区间。一方面,我们已进入必须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另一方面,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双期叠加”,决定了我们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靠打几场“阻击战”来实现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也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等待环境问题解决。摆在我们面前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统筹兼顾、标本兼治,走出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发展新路。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需要全民的高度参与。“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要求无疑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国际能源署曾有统计,中国单位GDP能耗尽管近年来有所下降,但仍为日本的7倍左右,相当于世界均值的两倍。“如果中国居民也像美国人现在这样生活,那么这个星球将无法承受。”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一番惊呼尽管充满偏见,却也道出了中国庞大人口体量之于环境和资源的巨大压力。只有切实推动生产方式从资源掠夺型向保育再生型转轨,生活方式从高能耗、高消费向低能耗、适度消费转变,我们的生态环境才能从负重前行向减量发展转化,为美丽中国涵养生态能量。

  做到简约适度,观念转变是前提,利益取舍是关键。放眼当下,当良好生态日益成为全民的刚性需求时,环境保护似乎并未形成对全民的刚性约束。面对简约适度,社会上还存在一些错误思想和行为。有的人崇尚消费主义,认为市场经济需要超前消费,小农经济才会搞勤俭节约。有的人只要面子,不要里子,认为反正钱是自己的,想怎么花自己说了算,讲排场、比阔气,炫富斗富、竞相攀比大行其道。纵然人人都有追求更高生活品质的权利,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人选择可以建立于无节制的资源消耗之上。特别是对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一旦走上未富先奢、稍富即奢的路,将是整个社会不能承受之重。在这方面,利用生态文明建设所形成的倒逼效应,强化每个人对身边环境的一份担当和责任,“环保重要”才不至于落入一旦触及自身利益就放下的“吉登斯悖论”。

  我们常讲,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这不仅是价值观,更是方法论,倡导的是一种节制的生活方式和理性的生活态度。当年,梭罗自带一把斧子,只身走进荒无人烟的瓦尔登湖,仅花费29.1美元材料费,便建起了一个栖身的小木屋,开始了长达两年零两个月的隐居生活。“不忮不求,何用不臧”?生活太奢侈了,既累了自己,也“累”了自然生态。太多事实说明,没有节约的永续不可持续,没有限制的保护就是空谈。“大部分的所谓生活的舒适,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进步大有妨碍”,梭罗这番话何尝不是一种提醒:绿色才是生态的原色,简朴才是生活的本真。

  今天的中国,还未能完全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转型已经开启,发展不容回头。“同呼吸,共奋斗”,为子孙后代留下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是13亿多中国人的共同追求。美丽中国,正孕育在每个人的努力之中。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