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史上最严”减负通知难解家长焦虑

2018年04月27日 13:24   来源:东方网   徐建辉

  今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民政部办公厅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了《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简称《通知》),被称为史上最严的“减负通知”,明确要求坚决纠正校外培训机构学科类培训出现的“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不良行为。但是从央视调查来看,形形色色的课外辅导班依旧火热。(4月27日央视网)

  多少年来,为孩子们“减负”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教育问题。毫无疑问,无节制的补课“跑班”搞得大人小孩都累,可就是“根本停不下来”。现在,《通知》发出两个多月了,情况似乎并没太大改观。这除了有一些地方执行不力、清理不严的重要原因外,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很多家长对相关部门的减负“好意”并不领情,仍然热衷于给孩子报班“加餐”呢?

  从实际来看,这恐怕不仅是“你补我也补”的跟风心态使然,或是缘于家长们普遍存在的“理想寄托”、“压力传导”心态,以及那种过于急切的望子成龙心理还有盲目攀比思想驱使,可能在很多时候更是迫于现实的压力吧!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当前开放竞争的社会环境固然能让各种活力充分迸发,可是所构成的压力也迫在眉睫。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不得不带着孩子拼命“抢跑”,并且经常陷入一种深深的“育儿焦虑”。

  例如,在最近引发热议的“神童简历”事件中,某小学“名校”仅招60人,报名人数竟高达8000人,竞争激烈程度令人咂舌。试问这如何让家长们不焦虑?

  “可怜天下父母心”。“神童简历”也好,补课“抢跑”不止也罢,实在也不能全怪我们的父母,可能他们也很无奈,从心底也不想逼着自己的幼小的孩子去上这个班、学那个课吧!

  可见,单靠一份号称“史上最严”的《通知》和一两次清理行动根治不了“补课病”。要给课外补习断根,除了要求广大家长端正育儿心态,纠正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思想以外,还需要全社会为我们的孩子的健康、从容成长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教育环境。包括加强教育投入与资源合理分配,保障和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更好的受教育机会;以及继续深化教育考试体制改革,不断削减各种不合理加分项,进一步瓦解应试教育,强化素质教育,建立更加科学的教学评价和人才选拔体制等等,切实从制度上给孩子减负,为家长“松绑”,有效缓解他们的焦灼与紧张。这恐怕也是家长们发自内心的呼唤吧!

  此外,受限于我们国家“人口多,资源少”的现实国情,要从更大格局上纾解竞争压力,有必要放眼全球,树立外向型思维,多方创造条件,努力打破国界藩篱,打通资源、人才跨国流动配置的有利通道,鼓励和支持国人勇敢“走出去”,在国际范围内参与教育培养、人才竞争和资源分配,这也不失为一种现实的选择和正确的出路。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