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掌握了规律才会有突破

2018年04月27日 07:02   来源:人民日报   本报评论部

  水泥地上长不出超级稻,只有构成一个良好的生态,才可能让一颗好种子在残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要下定决心、保持恒心、找准重心,加速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在日前召开的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核心技术的话引起广泛反响。自主创新这份中华民族念兹在兹的追求,正在成为全社会最为关注的话题。

  电脑、手机、服务器,这些网络时代须臾不可离的设备,如今最保守地说,也有一半以上是在中国制造。为什么几乎没有人担心我们会卡人家的脖子,反倒是我们自己总感到不踏实?关键恐怕在于,“中国制造”跟“在中国制造”远不是一回事。互联网的大脑和神经系统——芯片与操作系统,我们至今还没能掌握其最核心的技术。

  不能说我们没努力。自上世纪末开始,从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到各种国企、民企,不少都为“中国芯”进行过一轮又一轮攻关。其中的艰辛,最近风靡网上的文章《一段关于国产芯片和操作系统的往事》一一道来,令人动容。

  不能说我们没进步。从当年的“中星微”“龙芯”,到如今的“申威”“海思”“君正”“寒武纪”,那么多人屡败屡战,总算在这个处处都是先行者专利壁垒的荆棘丛中,踏出了一条道路。只要马不停蹄继续追赶下去,不断储备实力,总会在下一个风口到来时实现飞跃式的突破。

  不能说我们没收获。弯路走过十万八千里,中国人对信息技术领域自主创新的认识,已经越来越接近规律本身。

  以前一说自主创新,就是要“躲进小楼成一统”,搞100%的纯正血统。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看清楚,在全球化时代,再牛的企业也不能包打天下,自主创新决不是关起门来搞研发、一切从头做起。我们需要集中力量攻克的,是那些躲不开、绕不过的核心环节,而不是可以通过资源整合解决的旁枝末节。

  以前谈到自主创新,我们的心思几乎都放在技术攻关上,殊不知核心技术的较量,最后拼的是产业体系的高下。就拿芯片来说,架构设计和核心元器件开发成了还不算成功,上上下下的产业链长着呢。这就像水泥地上长不出超级稻,只有水、土、肥、光乃至相邻物种一起,构成一个良好的生态,才有可能让一颗好种子在残酷的竞争中最后脱颖而出。

  以前说起自主创新,我们的目标常常是做“中国的微软”“中国的IBM”“中国的英特尔”。现实告诉我们,在技术迭代越来越快的今天,时常是待到历尽千辛万苦,做成“另一个微软”“另一个英特尔”时,昨天的偶像却已成明日黄花,新生代们早已后来居上,开辟出一片新天地。不做“另一个”,瞄准“下一个”,才能实现真正的超越。

  核心技术的比拼,不只是比决心、比投入。要不要不惜代价?后发企业奋起直追,为了争得入场券、敲门砖,要不惜代价。领先企业保持优势,为了赛长跑、蓄实力,也要不惜代价。但拼投入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思路一定要清晰,真正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这些年来,我们投入的总量虽然还是不多,但也不算少了,要说“少”,主要还是少在效率不高,该给够的没有给够。

  强调核心技术的比拼,也不是说就不要应用模式创新。最近有一种说法很热,意思是成天在外卖、团购、共享单车上烧钱搞创新,核心技术就永远没前途。这话得分着说。一方面,的确,作为一个大国,产业基础不过关,随时都可能受制于人,在别人的地基上盖房子,楼越高风险越大;另一方面,基础性研究开发的运作规律跟商业模式创新的规律是不同的,自家的路修得再宽再通畅,上面没有车跑同样是拿钱打水漂。八仙过海,各美其美,我们的产业体系和产业生态才会兴旺繁荣、互相促进。

  这是一场全面考试:既要让市场作用发挥充分,也要依靠政府克服市场失灵;既要培育综合实力雄厚的巨无霸,也要有专精于一两个环节的小企业遍地开花;既要咬紧牙关死死盯住那些别人不可能卖给你的知识产权,也要时时抬起头来朝前看,是不是不远处就有弯道超车的好机会……这些年来,我们全面看问题的能力确实大大提高了,接下来的是精准把握好,什么时候“既要”更多一点,什么时候则应该侧重“也要”,这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不只是把花了巨多学费换来的收获挂在口头上。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