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经:打车外卖的“凶狠”竞争应有底线

2018年04月13日 10:15   来源:环球时报   陈经

  近日,美团与滴滴分别杀入对方的主营业务,用近乎免费的办法吸引消费者。美团在上海等地上线了打车业务,以高额补贴吸引乘客和司机,并自称迅速占据了上海1/3的市场。而滴滴对打车恢复补贴遏制美团扩张的同时,还推出外卖业务,反攻美团的“老巢”。有用户晒出截图,只花一分钱就消费了原价30多元的外卖。滴滴声称4月9日上线当天,就成为无锡外卖市场份额第一,但被美团否认。滴滴、美团以及饿了么三家公司,猛发优惠券,在无锡展开混战。“无锡人民太幸福,点外卖不要钱”的段子刷了屏。

  这些竞争套路,在中国互联网市场的野蛮生长时期很常见。当一些互联网应用切入日常生活领域时,在资本的帮助下,参与的公司纷纷进行超大力度补贴。低价优惠疯狂扩张,可以快速吸引海量司机、乘客、商家、外卖消费者,作为进一步融资的核心数据;同时还可以打击竞争对手,逼对手加入补贴大战,一旦跟不上就被逼退出或者被合并收购。这种补贴大战的力度往往让传统商家瞠目结舌,耗资过百亿也不奇怪。虽然发展的时间还不长,但事实已经证明,笑到最后的往往是资金雄厚者。

  用近乎免费的低价抢占市场,是互联网公司的杀手锏,也确实管用。这种简单粗暴的打法,极具威力,有心参与的公司资金如流水般地快速耗光,市场在不长时间内就会见分晓。而司机、骑手等服务提供者短时间内也能赚不少钱,月入数万者并不鲜见,比如有无锡的滴滴骑手日赚2000多元。乘客、外卖消费者趁机乐呵呵地享受了一段时间的低价。

  然而人们很快发现,互联网公司背后的资本并不是雷锋。滴滴垄断市场之后,乘客费用高了起来,还有“杀熟”等变相加价行为,司机的收入也不如以往。于是,舆论很快反转,美团杀入打车市场赢得喝彩也就顺理成章。其实,整个互联网消费领域都存在类似现象,用户当初低价得到的“优惠”,很快就在日常消费中“被迫”还了回去。垄断之后的互联网公司在提升服务上花的心思少,“大数据杀熟”等提升利润的花样却越来越多,结果导致用户体验越来越差。

  市场也许并不拒绝垄断,但是将对手短时间内粗暴“打死”,是很不正常的垄断。相比之下,各企业提升服务与生产效率充分竞争后形成的自然格局,对社会发展更有益。在传统领域,短期拼钱抢占市场是很敏感的行为,会因扰乱市场被严厉监管。在互联网消费领域,外卖、打车等各样服务的增多方便了群众生活,这是它快速发展好的一面。但监管有时跟不上,又让互联网消费表现出坏的一面。现在经验教训已经够了,政府应该对互联网消费领域的凶狠竞争划出底线:竞争是可以的,但应该提升效率、改善服务、降低运营成本,用正当手法获取消费者的好评与忠诚度,而非让用户体验“坐过山车”。如果正常竞争打不死对手,就说明市场允许几个主体存在,不需要硬杀出一个最终赢家。而广大用户也会发现,资本短期送过来的优惠并不甜蜜,市场自然的竞争格局对自己更有利。

  上海无锡等地的管理机构已经迅速对美团、滴滴等公司进行约谈甚至顶格处罚。这是正确的市场监管行为。在规范、严厉的监管下,互联网消费市场取得真正进步是可期的。(作者是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研究员)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