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发展短板 协调区域发展

2018年04月04日 07:32   来源:经济参考报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主导经济社会全局的根本关系,这一关系处理好了,整个经济社会就能公平公正、高效优质运行,而协调联动是良好的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衡量标准和努力目标。

  ——范恒山

  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是区域发展的基本面和主流。区域分化是在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面和主流这个大背景下的一个现象,不能用区域分化否定区域发展协调性的增强。

  ——杜鹰

  在近日举行的“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2018年年会上,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范恒山、国务院参事杜鹰等专家就如何补齐发展短板,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等热点问题发表了观点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范恒山:

  紧扣社会主要矛盾 补齐八块短板

  十九大报告强调,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突出补短板,着力克服薄弱环节。总的看,要加快补齐涉及有关重要方面的八块短板。

  一、在区域发展方面,要加快补齐农村发展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发展这块短板。从现实看,最大的不平衡在于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而突出的短板在农村贫困地区。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特别是打好农村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战,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别,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绝对贫困;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并在2020年后,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持续推进相对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在这方面,要加大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发达地区的帮扶力度,加强城市对农村、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但特别重要的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使农村与城市拥有同等的发展机会和平等的发展权利,包括农村人口平等享受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平等拥有自由流动就业居住的权利、农村资源要素在市场平等交换的权利等等。这是加快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根本保障,否则城乡差距会越拉越大。而没有制度支撑,扶贫攻坚的成果也难以巩固发展。

  二、在领域方面,要补齐基本公共服务这块短板。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民生福祉的核心是基本公共服务。让全体人民均等的享有不断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既是维护市场竞争公平性的要求,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规定。当前,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不充分、不平衡或不均等的问题依然明显存在: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城乡间不同人群间的收入差距较大,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应按照党的十九大的要求,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加供给、提高水平、保障公平统筹并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

  三、在产业方面,要补齐发展先进制造业这块短板。从产业角度看,国家强弱决定于实体经济的强弱,而实体经济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造业的强弱,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比重与水平。目前,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应以实施《中国制造2025》为导引,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特别是发展智能制造、精密制造、高端制造、绿色制造,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重要支撑。

  四、在调控方面,要补齐政府与市场协调联动这块短板。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主导经济社会全局的根本关系,这一关系处理好了,整个经济社会就能公平公正、高效优质运行,而协调联动是良好的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衡量标准和努力目标。过去几十年来,围绕深化改革特别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探索不断走向深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仍然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应围绕建立现代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紧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与进程,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现政府与市场的协调联动,其前提应当是合理发挥好市场的作用,而关键则在于科学的发挥政府的作用,为此既需要洞悉规律,又需要谙熟国情;既需要把握目标,又需要知晓基础。

  五、在创新方面,要补齐核心技术自主这块短板。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的关键是技术创新,而关键之关键是核心技术创新,而这方面是我们明显的短板,在许多方面受制于人,且当前创新能力明显不足。要按照中央的要求,结合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并尽快取得实质性成果,进一步引领和推动建设创新性国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飞跃、促进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显著提升。

  六、在供给方面,要补齐基础设施建设这块短板。这里的基础设施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交通、水利、能源、管道、网络、物流等设施,也包括基础材料、基础平台、基础体制,还包括信用体系、营商环境等,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和庞大的系统。基础设施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是现代化建设的支撑,是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从目前情况看,我们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许多方面都存在着缺陷与不足,要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软硬并重、配套联动,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全面推动基础设施建设迈向新高度。

  七、在教育方面,补齐崇尚信誉这块短板。信誉以信用、质量等为基础与前提。良好的信誉是品牌、市场、竞争力、生产力。而缺乏信誉、不顾信誉是今天经济社会运行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应以教育为引导,道德、体制、法制等多种手段并用,强化各类人群、各个单位、各种企业的信誉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争立信誉、正向消费信誉的良好环境,为更多地争取发展机会、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利基础。

  八、在管理方面,补齐精细操作这块短板。大堤毁于蚁穴、细节决定成败。在当前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管理粗放。出现问题后往往以运动似一阵风的整治办法或雷声大、雨点小的工作方式来解决,而没有精于细节从制度建设层面加以杜绝。以至于同样的问题和事故一而再再而三的接连发生,给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带来损害或灾难。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要在精细操作上狠下功夫,着力建立工于精细的机制,促进精细问情、精细分析、精细处置,使精细成为制度、成为习惯、成为素质。

  国务院参事杜鹰:

  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

  有效遏制区域分化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区域经济的版图也发生了一些新变化。当前区域经济的基本态势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一是“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二是“出现了区域/地区经济分化的新情况”。

  衡量区域发展是否协调有四个指标。

  一是从经济角度看,是否把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控制在合理区间,具体衡量的指标就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经历了从扩大到缩小的过程。目前而言,地区间经济发展相对差距缩小的势头并没有逆转。

  二是看各地区的老百姓能不能享受到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是在区域经济差距缩小的进程中,政府提供给老百姓的公共品,是应早于经济差距缩小而实现的。如果区域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很大,就不能说区域发展协调。目前看,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在缩小,而且有新的进展、新的进步。

  三是看不同地区各自的比较优势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这也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动力。区域经济的基本原理就是比较优势的发挥和比较优势的交换。从这个角度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改善,不同地区之间的要素流动和优化组合呈现较好的态势。

  四是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不是处在和谐共生的状态。从这个角度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深入人心,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和空间管理的力度空前加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从上述四个指标来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是符合实际的,而且这也是区域发展的基本面和主流。

  区域分化是在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面和主流这个大背景下的一个现象,不能用区域分化否定区域发展协调性的增强。所谓区域分化是指不同地区经济增长势头出现情况迥异的变化,这种分化现象可以从三个层面看。

  首先是四大板块分化比较明显。2008至2012年,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速连续五年超过东部地区。目前,西部和中部的增速仍然超过东部地区,但是速度差在缩小。2017年中部地区的增速不仅超过东部,而且超过了西部,这是多年来没有的现象。

  二是板块内部分化明显。无论是西部、中部、东北还是东部地区内部都出现明显的分化现象。近几年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十几年来板块内部分化和差异性发展最为显著的一个阶段。

  三是南北分化比较明显。2013年以来,我国南方与北方之间的经济增速开始拉开,呈现出全国经济增长“南快北慢”和经济总量占比“南升北降”的格局。

  区域分化既有周期性因素,也有结构性因素、体制性因素。周期性因素是外因,结构性和体制性因素是主因、内因。

  周期性因素对区域增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速高的时候,地区增长差异会放大,增速低的时候,地区增长差异会缩小。但是现在在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区域分化也比较明显,可见经济增长速度和区域差异的关系不是线性的。因此,单靠周期性因素解释不了区域分化现象。

  现阶段区域经济分化有着更深刻的背景,那就是中国经济正处在结构变革和动能转换的特殊时期,国民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过去那种依靠拼资源、拼环境,外延扩张型增长方式已走到尽头,取而代之的是依靠科技创新、人力资源投入的新技术、新生态、新经济为代表的质量效益型增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以质量效益为中心,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进“双创”和发展新经济为代表的结构变革和动能转换,是国民经济的主要特征。在这个大背景下,以资源加工型和传统产业为主的地方,市场化程度低、市场机制和体制改革滞后的地方,结构变革和动能转换的困难就更多一些,受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就大一些,最终表现为经济增速下滑。而结构变革起步较早的地方,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较好的地方,市场化程度和配套能力较强的地方,就可以比较从容应对结构变革的挑战,赢得先机,保持经济平稳增长。这就是区域经济分化的内因。

  目前的区域经济分化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不是靠短期因素和短期政策调整就可以改变的。既不要大惊小怪,手忙脚乱,也不能漠然处之,掉以轻心,任其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当务之急是有效地遏制分化,因势利导地引导分化,以保持区域协调发展的势头不逆转。

  一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入研究,把区域分化的原因分析透。重点要研究那些转型成功的地区转型成功的原因,以及基本经验是什么?有什么经验可以推广?还要研究转型困难地区的问题出在哪里?怎么促进它转型?

  二要坚持目标导向和施策的针对性。帮助转型困难地区解决问题需要给予一定政策支持,这个支持政策要坚持充分利用市场的倒逼机制,坚持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深化改革,有利于促进新旧动能的转换的政策导向。转型中遇到的就业、社保、民生问题中央要出手相助,但是这种帮助要以不影响结构转型为前提。

  三要注意发挥区域间的良性互动。转型好的地区和转型困难的地区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也都有自己的短板和瓶颈,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使两者的要素和资源可以交换的话,有些问题就好解决。所以一定要致力于建立全国统一的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这项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打通国内资源配置的一些障碍,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能够进一步增强。(经济参考报记者金辉)

(责任编辑:臧梦雅)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