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当事人诉权 人民法院一直在行动

2018年03月12日 11:12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付启来认为,立案登记制改革成为今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令人震撼的同时,也让人对未来的改革充满信心

  201551日,人民法院全面实行立案登记制改革,近三年来,改革措施落实得坚决、彻底,极大提高了立案效率,方便了群众诉讼,减轻了当事人诉累,长期以来困扰人民群众的“立案难”问题成为历史。时至今日,“立案难”现象没有反弹回潮,人民法院仍然在继续坚持和推进立案登记制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正因为如此,立案登记制改革成为今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令人震撼的同时,也让人对未来的改革充满信心。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公众号发布《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人民法院立案登记制改革综述》,文中指出,“截至2017831日,全国法院登记立案数量超过3900万件,同比上升41.23%,当场登记立案率超过95%,立案渠道全面畅通。‘有案不立、有诉不理、拖延立案、抬高门槛’问题基本解决。”两年多的改革实践证明,人民法院以实际行动坚决落实中央要求,积极回应群众期待,在简化立案流程,便利群众诉讼,规范立案秩序,加大公开力度,完善诉讼机制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在坚持“有案必立,有诉必理”基础上,人民法院不断出台配套举措,巩固和深化改革成果,力促立案登记制改革再上新台阶。一是创新立案方式,以当场立案为主体,网上立案、跨域立案、自助立案、协作立案、延伸立案为支撑的立案新格局加快形成。据悉,目前已有2537家法院开通网上立案功能,1175家法院推行跨域立案服务,1098家法院设立自助立案室,“京津冀”“苏浙皖沪”“滇黔桂”区域性跨域立案机制基本形成。二是优化诉讼服务,一站式诉讼服务基本实现,更加方便人民群众行使诉权。许多法院的诉讼服务中心在原有立案、查询、咨询等功能基础上,增设诉讼引导、材料收转、执行查控、文书送达、档案查阅、诉调对接、保全鉴定、调解速裁等窗口,进行合理功能分区,实现当事人“走进一个厅,事务一站清”。全国半数以上的法院开通律师服务平台,为律师执业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三是搭建多元化纠纷解决平台,多元化解、诉前调解、诉调对接、繁简分流、简案速裁等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全国法院设立2338个诉调对接平台,指导80万个人民调解组织、430多万人民调解员,依托6万多名特邀调解员、8000多名专职调解员开展调解工作,大量矛盾纠纷得以在诉前解决。特别是今年2月,人民法院调解平台正式上线,可以预期,视频调解、网络调解等新型调解方式未来将更加普及。“分调裁”机制改革全面推进,2400多家法院设立程序分流员进行案件繁简分流,“简案快审、难案精审”的类案处理模式基本确立。真正实现了当事人既“状告有门”,案件进门后又能切实解决纠纷。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重在落实,贵在坚持。”应当说,三年来人民法院在坚持和深化立案登记制改革中一以贯之的态度和脚踏实地的不懈努力,体现了忠诚、担当、为民的情怀,兑现了全面解决“立案难”的庄严承诺。这让我们有信心、有理由相信,在新的一年里,人民法院还将推出一系列保障人民群众诉权的新举措,使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矛盾纠纷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我们拭目以待。(作者:付启来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
珍藏版!一张图带你畅读最高人民法院报告

     让互联网法院为创新助力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