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释放更多民生红利 为百姓幸福感加码

2018年03月05日 07:56   来源:经济参考报   

  民生无小事。3月3日下午,全国两会首次设立的“委员通道”正式开启,多位委员就食品安全、社区医疗等话题回答记者提问。在两会部长通道上,教育、中医等话题也被频频提及。

  网民认为,提高民生福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群众的期待就是重要的民生大事,今后需要进一步在发展中保障与改善民生,期望两会为人民群众增添更多民生温度,释放更多政策红利,让老百姓更有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反腐败斗争、社会保障、教育改革、医疗改革、脱贫攻坚、住房制度、改革开放、环境保护、乡村振兴、依法治国……这些话题广受网民关注。

  网民认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民生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由弱变强,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跨越,人民群众也真切感受到生活水平上台阶。

  网民“胡敏”认为,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群众疾苦重于一切,群众生活所盼正是经济发展所向。人民群众的困难和“痛点”所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焦点所在,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新的经济增长点就蕴含在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当中。

  2017年,中国民生成绩单有不少亮眼数字:城乡新增就业1300多万人,社会养老保险覆盖9亿多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5亿人,又有1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340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各类棚户区改造开工数提前完成600万套目标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民众获得感虽提升,但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仍有不少“操心事、烦心事”。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张连起表示,如今民生问题交叉体现在各个领域,民众的要求也呈现从“要有”到“要好”的转变。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民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由单一走向全面。因此,民生也不再是单一领域的概念,而是一个综合性的载体。

  网民“鄢一龙”认为,经过多年的发展,关系人民基本生计的民生问题总体得到了解决。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基本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民生需求日益转向高质量的需求,而民生供给的不平衡、不充分成为突出矛盾。主要体现为人民希望得到更好的教育、医疗与养老服务。

  以改革促进民生红利释放

  在十九大后召开的首次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如何围绕这些民生问题提建议、献计策、促改进,让民众的关切和愿望逐步实现,拥有更多获得感,这值得期待。

  网民“看账本201507”表示,期待代表委员能够多发民生“好声音”,多唱民情“真声音”,通过两会向人民群众释放更多发展红利。

  网民“吴文召”表示,新思想引领新方向,各地雄心勃勃的经济增长目标已不再局限于GDP,提升群众获得感成为现实的努力方向。新的一年,应持续为百姓幸福加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

  网民“万吉良”认为,“教育就学是民生之基,就业创业是民生之根,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本,医疗卫生是民生之急,社会保障是民生之盾”。创造美好新生活,就要以更大决心和勇气推进改革,重视“民生”这个最大的民意基础,凝聚改革力量和人心,让“改革红利”在“民生主题”上得以释放。特别是在改革整体推进时,应在收入分配改革、医疗卫生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领域实现重点突破。

  民生改善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网民“刘元华”认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在落实层面,要以“坐不住”的责任感,“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撸起袖子抓到底,将有限的财力向民生倾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记者 明航 整理)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