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吉利集团有限公司(由李书福拥有、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管理)正式宣布,已通过旗下海外企业主体收购戴姆勒股份公司(以下简称“戴姆勒”)9.69%具有表决权的股份。这一持股比例意味着,吉利成为了戴姆勒集团最大的股东。
这是李书福及吉利汽车成功收购著名汽车品牌沃尔沃、宝腾之后,又一个重大企业并购行为(包括兼并和收购),不仅是吉利汽车发展中的里程碑,同时在中国汽车并购史乃至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史上都必将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意义非同寻常。
笔者认为,吉利汽车近年来在国际资本市场大动作频繁,从收购沃尔沃、宝腾、戴姆勒等并购案来看,都是立足于自身发展规划,对标国际顶级汽车品牌、世界级汽车经营管理团队,瞄准汽车发展核心技术,并实现了吉利汽车的连续“跳级”。
这对中国企业尤其是实体经济企业跨国并购行为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示范样板,我国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从微观企业层面来看,通过规模化等实现了企业的高速发展,出现了吉利等规模较大的企业,很多企业并不缺资本、市场规模,但在品牌、服务、企业经营管理、核心技术等方面还是与国际上的企业巨头存在不小的差距。
企业并购理论认为,企业产生并购行为最基本的动机就是寻求企业的发展。寻求扩张的企业面临着内部扩张和通过并购发展两种选择。内部扩张可能是一个缓慢而不确定的过程,通过并购发展则要迅速的多,尽管它会带来自身的不确定性。因此,企业并购是企业发展壮大的一条捷径,当前的国际企业巨头几乎都是通过不断的并购行为从而屹立于世界企业之巅的。
但站在一个更为宏大的时代背景,来看待我国企业跨国并购行为,其发展的动机显然不是单纯为了实现快速的规模化扩大。而是到了品牌、服务客户的能力、企业经营管理、核心技术“跳级”的关键阶段。而类似吉利基于自身需要的跨国并购汽车巨头是一个有效途径,也是我国所有实体经济企业实现“跳级”的捷径。企业强则中国强,企业跨国并购也必将助力中国实体经济“跳级”,从而实现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而非规模化增长。
现代企业并购理论认为,并购的最常见的动机就是——协同效应,并购交易的支持者通常会以达成某种协同效应作为支付特定并购价格的理由。在李书福看来,戴姆勒是全球汽车领导者,旗下业务部门包括梅赛德斯-奔驰乘用车、戴姆勒卡车、梅赛德斯-奔驰轻型商务车、戴姆勒客车和戴姆勒金融服务。在电动化、智能化、无人驾驶与共享出行各领域都是引领者,从战略协同的角度,戴姆勒与吉利、沃尔沃产生协同效应,这是吉利入股戴姆勒的一大原因。
吉利在收购沃尔沃后充分享受到了这种协同效应的红利。收购沃尔沃,其对吉利汽车进行技术反哺,吉利汽车销量提升、产品升级,2017年销量首破百万大关,一跃成为中国品牌的领军者,沃尔沃轿车销量增速也增加,其2017年在亚太市场达到20%以上的增速。此外,双方还推出了CMA平台,并在华成立了子公司,并推出了全新品牌领克。
毫无疑问,中国实体经济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并实现在技术和品牌等方面的协同效应,对整个中国实体经济的“跳级”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最值得关注和借鉴的是,对于这笔90亿美元资金的来源,李书福表示,收购资金是吉利海外公司通过海外资本市场安排,实现收购资金自我平衡。他强调,吉利此次入股资金没有使用中国境内资金。
当初,吉利以15亿美金并购沃尔沃,并不被世人所看好,主要是担心“蛇吞象”的吉利无法筹集并购及营运所需的巨额资金。但后来李书福和吉利并没有出现外界所担心的“弄不好吉利集团被资金拖垮”。而这次并购所需的90亿美金全部通过还资本市场安排,并没有使用中国境内资金,再次展示了其企业高超的资本运作能力。
这告诉我们,现代实体经济所处的环境早已经不是“汽车不就是‘沙发+四个轮子’”的时代了,企业发展离不开金融思维,跨国并购必然离不开国内、国际资本市场的金融工具助力,这恐怕是李书福和吉利更值得我国实体经济企业学习的地方。一步一个脚印,紧紧围绕企业核心战略如技术和品牌提升,脚踏实地又志存高远,或许才是李书福和吉利从“沙发+四个轮子”到并购戴姆勒这个全球汽车领导者的奥秘所在。(作者系中国不良资产行业联盟首席经济学家)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