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走访扶贫一线了解到,随着脱贫攻坚工作深入,贫困县中非贫困村存在的发展不平衡、贫困村中非贫困户存在的心态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这“两个不平衡”拉响扶贫攻坚新警报,一旦处理不当,会使整个脱贫成效大打折扣,产生消极影响。(2月8日半月谈网)
在精准扶贫的持续推动下,一大批贫困村成功“脱贫摘帽”,这对于实现全面小康而言意义非凡。然而,“两个不平衡”现象的出现,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脱贫攻坚不是简单“摘帽”,而是需要在精准上久久为功、抓好落实。
一言以蔽之,“两个不平衡”现象是指在扶贫中滋生出了新的矛盾。这个矛盾集中在区域之间、群众之间的发展差距被拉大。它其实也是深度的民生需求问题。的确,贫困村转眼间美丽宜居,自然就会引得非贫困村的羡慕。但是,倘若贫困村脱贫后,还依然享受着源源不断的政策、资金支持,引发非贫困村心态失衡就在所难免。
如果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平衡还能理解,那么非贫困户的心态失衡就需要格外重视了。现实中,一些非贫困户早已对过度集中扶贫的问题产生质疑,他们认为,无限制的帮扶只会带来各种不公平。仔细想想,这些非贫困户的质疑也不无道理。当贫困户脱贫后,还要继续提供各种优越的条件支持,那么很可能会让一些非贫困户效仿,进而导致扶贫陷入恶性循环中。
说到底,出现“两个不平衡”现象,一方面折射出当前一些地方的精准扶贫工作还存在思想浮躁、急功近利等不良心态;另一方面则反映出精准扶贫的精准度不够,没有科学合理的扶贫方案作指导。不管是哪一种,都不是应有的扶贫工作状态。要知道,扶贫是为了逐步消除贫困,而不是在扶贫中滋生新的贫困。
在笔者看来,精准扶贫,不仅要精准到户,还要精准到心。着手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必须要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按照扶贫需要循序渐进地逐项落实。在这个过程中,眼里既要有局部,还要兼顾整体。只有坚持让扶贫政策惠及更多群众,才能让精准扶贫实现更高的效能。若做好了这些,“两个不平衡”现象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