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向扶贫攻坚中的弄虚作假坚决说“不”

2018年01月23日 07:43   来源:深圳特区报   

  优亲厚友、侵占群众利益、作风不实……云南省昭通市纪委日前通报11起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其中包括2016年镇雄盐源乡“两比两看”(比进度、比突破,看特色、看亮点)观摩点敬天养殖场租牛应付观摩考察、弄虚作假的问题。

  扶贫关乎贫困百姓的切身利益,倘若为追求政绩而只图表面好看,忽略为百姓干实事、谋实惠,那么扶贫的意义也就大打折扣。扶贫造假是严重的作风问题,不仅会践踏社会公平的底线,失信于民,更会损害政府的形象和威信,让脱贫进程受阻。扶贫造假屡屡发生,也说明了在扶贫方面还存在着严重的监管漏洞、监督失职的现象。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不是空话,也非单凭摆样子、撑场面就能蒙混过关的。各级政府应当下深水、摸实情、出实招,百姓也应该擦亮眼、勤监督、敢质疑,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子瑜

  在扶贫组织工作中,虽然乡镇村是一线工作的主体,但作为县级政府和部门,是否给予了基层足够的政策和支持,是否科学谋划了当地的精准扶贫,是否给基层工作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条件,是否有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这些问题都值得深思。换句话说,基层“租牛应付扶贫考察”,固然是基层直接实施者的不对,但这其中是否有上级支持和作为不到位,以及是否有上级不合理的奖惩压力所致,从而才导致基层的畸形作为出现?

  ——余明辉

  向扶贫攻坚中的弄虚作假坚决说“不”,必须坚持实施最严格的考核评估。“精准扶贫”的重要任务就是要让扶贫资金有效地使用到该用的地方,就是要对不严不实、弄虚作假的现象进行严肃问责。做到“精准扶贫”的前提是“精准监督”,所以各级党委、政府要对扶贫攻坚工作进行预判,在检查、督导、评比中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赋予群众充分的“话语权”,建立多维、立体的考核机制,让弄虚作假、形式主义无处藏身。

  ——樊树林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而该乡“租牛”应付扶贫考察的行为既不“精”,也不“准”,反倒是弄虚作假,即便应付得了上级领导的检查,也没办法向当地需要扶贫的群众交代。在扶贫工作中我们要坚决杜绝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对“租牛”应付考察背后的责任缺失、监管弱化、履职不力等问题必须严肃对待,认真整改。

  ——王玥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