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扶志”和“扶智”是扶贫的“双剑”

2018年01月02日 07:40   来源:红网   盛大林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说:“2017年,又有1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340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扶贫搬迁……”照着这样的速度,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肯定可以实现。不过,已经脱贫的人还有可能返贫,甚至出现新的贫困人口。那么,怎么办?习近平早就提出了两个办法:一是“扶贫先扶志”,一是“扶贫必扶智”。

  “扶志”,就是匡扶志气,帮助贫困人口树立脱贫致富的志向,建立克服困难的信心,拥有向往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习近平强调:“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如果没有这种意识,就没有努力的方向和动力,也就不可能达致美好的生活。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一些贫困群众不思进取、穷且志短,甚至安于贫困,这种状态是脱贫的大敌。

  据报道,在“孔子书包励志助学”公益活动中,就曾发生这样的事情:在广西凌云县的一所偏远的贫困小学,组织者问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十年后你在干什么?”他给出的答案竟然是“在南宁打工”。为什么呢?因为他爸爸妈妈正在南宁打工。这不禁让笔者想到了那则“放牛娃放牛是为了赚钱娶媳妇,而娶媳妇是为了生娃放牛”的经典故事。

  也是在那个山村,政府出资让村民下山创业或做些小生意,以期形成“造血”功能,但有些贫困户拒领这笔款项,因为他们担心拿了这笔钱,以后就领不到定期发放的贫困补助了。政府在山下新建了安居房,让村民们下山居住,但很多村民住不了几天就又回到了山上,继续固守贫困,或者过着“等、靠、要”的生活。这种心态,怎么可能彻底摆脱贫困呢?

  大人这样,孩子如此。循环往复,代际传递!

  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人若无志,一事无成。所以,一定要把扶贫与扶志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送温暖,更要送志气、送信心。外力可助脱贫致富,但关键还是取决于自身的努力。“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越是处于艰难困苦之中,越是要有发愤图强的志气。

  当然,光有志气也是不够的,还要有智慧和能力。眼高手低,志大才疏,同样不能成就事业。技不如人,身无长物,只能空有一腔抱负。“缺志”者不少,“缺智”者更多。

  如何“扶智”?要靠教育。教育是启迪智慧的主要方式,学校是培养能力的主要场所。而教育要趁早,所以要从孩子抓起。习近平一再强调:“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要脱贫致富,从根儿上还是要把教育抓好,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为了保障基本的教育公平,国家早就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根据法律规定,政府和家庭必须让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然而,近年来,辍学现象却让人不得不引起重视。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3年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率平均为10.7%,而2013年农村初中生的毛辍学率就高达15.5%!多项调查结果表明:孩子辍学大多是自愿的,主要原因不是贫穷,而是觉得“读书无用”!

  初中都没有读完,其“智”肯定不够用。要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必须把学龄孩子留在学校。既要扶其物质之“穷”,也要扶其精神之“困”。励其志,长其气,支教助学,多管齐下。

  “精神扶贫”,“精准脱贫”,“精准施策”。如何“精准”?习近平曾提出六个标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其实,“扶贫先扶志”和“扶贫必扶智”也是“精准”的表现,因为抓住了两个关键。“输血”也好,“造血”也罢,归根结底都与“志”和“智”有关。可以说,“扶志”和“扶智”就是扶贫的“双剑”——双剑合璧,战无不胜!

  随着扶贫攻坚的不断推进,物质上贫困的人口越来越少,仍然没有脱贫的大都源于精神上的贫困。因此,扶贫的战略也应该有所调整和创新,即把扶贫重心从“物质扶贫”转移到“精神扶贫”上来。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