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獐子岛的扇贝又“跑”了?

2018年02月01日 06:59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由于獐子岛业绩大变脸的原因可能是扇贝又“跑”了,有网友戏称“现实版‘旅行青蛙’来了”。倘若上市公司频频出现业绩预告变脸“地雷”,一方面会给投资者决策带来方向性误导,对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发展较为不利;另一方面,也更容易滋生各种违法违规行为,造成证券市场乱象。有必要从上市公司、监管层、投资者三方面发力遏制上市公司业绩变脸再度发生

  1月30日晚间,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业绩预告修正公告称,该公司预计2017年亏损5.3亿元至7.2亿元。而在此前2017年三季报中,公司还预计2017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0.9亿元至1.1亿元,同比增长13.07%至38.20%。

  一时间,舆论哗然。獐子岛表示,公司正在按制度开展底播虾夷扇贝的年末存量盘点,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同步实施监盘,目前发现部分海域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异常。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可能对部分海域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计提跌价准备或核销处理,相关金额将全部计入2017年度损益,预计可能导致公司2017年度全年亏损。联想到2014年獐子岛扇贝“游走”事件带来的业绩变脸,此次獐子岛业绩大变脸成为了“扇贝跑了”2.0版,有网友戏称“现实版‘旅行青蛙’来了”。

  业绩预告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上市公司经营运作状况的数字化呈现,同样是投资者尤其是普通中小投资者在二级市场买卖个股的重要参考和依据。倘若上市公司频频出现业绩预告变脸“地雷”,一方面会给投资者决策带来方向性误导,对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发展较为不利;另一方面,也更容易滋生各种违法违规行为,造成证券市场乱象。由此看来,有必要从上市公司、监管层、投资者三方面发力,多措并举遏制上市公司业绩变脸再度发生。

  上市公司应认真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保护好投资者的知情权,并提高上市公司自身的竞争力。上市公司要认真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严格按照资本市场法律、法规和沪深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的相关规定,规范运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履行忠实勤勉义务,不得发布粉饰过的业绩公告,不得发生内幕交易、操纵市场、抬升股价等诱导投资者的行为,并保证上市公司真实、及时、公平、准确、完整地披露所有重大信息。即便是在市场形势不利时,上市公司也应加大自主研发力度,深化技术改造和内部挖潜,开发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增强上市公司自身的竞争力。

  中国证监会及其各地派出机构、沪深证券交易所,是上市公司发布业绩预告等信息披露内容的监管力量。监管部门应通过“投资者保护明规则、识风险”或防范金融风险等专题专项活动对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变脸”误导投资者决策予以严打严压,并将其列入严查名单;同时,交易所负有“审核人”职责,应不断加大信息披露监管力度,提高上市公司违法违规成本和难度,加大交易所层面的问询函、监管函发送力度,必要时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对违规公司立案调查。

  对于投资者来说,不能“躺枪”成为上市公司业绩变脸“地雷”的“受害者”,要更积极主动地履行监督批评义务。面对“獐子岛扇贝跑了2.0版”和巴士在线子公司巴士科技董事长失联造成的诸多业绩预告变脸行为,投资者可向监督管理部门进行举报和投诉,要求监管方核实部分上市公司预计盈利的公告,第一时间给投资者作出及时回应。此外,投资者要对经常业绩变脸的上市公司经营风险保持高度警惕,审慎投资决策。倘若发现相关信披内容不符合《公司法》《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规则》等相关法规条例,应及时向监管方、媒体举报投诉。(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温济聪)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