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寒门博士之死:学生并非导师的私人助理

2018年01月19日 10:27   来源:红网   张莹

  西安交通大学的药理学博士杨宝德于2017年12月25日独自从学校离开,再也没有回学校。当天夜晚,他在灞河溺亡,警方认定,没有证据表明系刑事案件,属于自杀行为。(1月17日《中国青年报》)

  杨宝德是湖北农村人,家里生活贫困,只有他一名大学生。他从读大学起,除了学费就没有向家里要过钱,生活费都是自己勤工俭学所得。出身贫寒的他,生活艰苦朴素,却非常乐于助人,虽然性格比较沉默寡言,但由于为人和善,与同学们的相处非常融洽。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品学兼优,文化水平如此高的博士竟然走上了自杀之路。杨宝德的悲剧让很多人感到揪心,我们无从得知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但是从目前看来,造成这场悲剧,他的博导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据杨宝德的女友说,杨宝德以前就曾经有过轻生的行为。自从杨宝德转博成为现在这个博导的学生后,他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学业方面,他的科研成果在很大程度上陷入了停滞,读博一年半只发了一篇论文,还是用的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生活中的大部分业余时间,杨宝德都在帮导师做些杂事,浇花、打扫办公室、拎包、拿水、去停车场接她、陪她逛超市、去家中装窗帘等,导师还经常在社交应酬时带上他帮忙挡酒,而对于科研,却没有给过他正确的指导,这些让他一直苦不堪言。

  其实,很多人在读研究生期间都多多少少有过类似的经历,学业上是导师的学生,生活上却分饰着助理、朋友、司机等多种角色。这也折射出了国内高校中一个不合理的现状,导师与学生在生活上交往太过密切。在教育中,我们提倡师生之间多沟通、多交流,尤其是对于研究生教育来说,一个导师带的学生就是一个研究团队,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的确有助于更好地完成科研课题,但师生关系好并不代表师生之间能够毫无距离,也不代表着老师可以对学生呼来喝去。

  在杨宝德考虑出国留学的时候,有同学曾跟他说:“你这么好用,你的导师怎么可能放你走。”这样看来,导师为了留住优秀的学生帮自己搞调研、做课题,不惜牺牲学生个人发展前途的现象也是很常见的。作为研究生导师应当有大局意识和长远眼光,将学生培养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而不是打着教育的名号,培养为自己服务的徒弟。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