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治理校园贷,应该由谁“主刀”?

2018年01月15日 09:45   来源:红网   李奇昕

  一湖南女孩陷入现金贷泥潭,贷款至少涉及18家公司。其母借遍认识的人,拆东墙补西墙还了10万元之后,因压力太大服农药自杀。目前,当地公安部门已经详细记录18家放贷公司的信息,并展开调查。(1月13日澎湃新闻)

  该事件一经报道,便引发人们的强烈关注,在唏嘘不已的同时,校园贷又被重新拉回到人们视线当中。近些年,因身陷校园贷而自杀的事件屡屡登上新闻头条。这些事件不断撩拨着公众敏感的神经,而背后所隐藏的校园贷乱象值得人们深思。

  去年上半年,国家出台了规范校园贷管理的文件,文件明确取缔校园贷款这个业务,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校园贷被联合“围剿”,校园贷乱象得到初步遏制。然而,校园贷改头换面,衍生出“裸条贷”“美容贷”等多种形式,更加具有隐蔽性,相关部门难以及时监管到位,最终导致悲剧屡次上演。

  从法律上而言,大学生基本已经成年,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主要责任。然而大学生刚刚远离家庭独自生活,消费观念尚未完全成型,消费理念有待改善,消费分期行为不合理;同时社会阅历不够,金融知识储备不足,辨别能力有待提高,难以识破各种校园贷的虚假外表和恶意诱导行为,最终吃着“馅饼”掉入“陷阱”。因此,在大学生和校园贷之间,政府的介入至关重要。

  首先,政府可以成为大学生的教育者。加强大学生思想与意识教育,无疑具有防微杜渐的积极意义。政府可以联合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力量,积极推动金融知识普及,加强校园贷防骗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风险识别能力和主体担责意识。

  其次,政府可以成为校园贷的治理者。校园贷仍属于商业性贷款的范畴,各网贷平台不能打着方便学生的旗号从事发放高利贷的非法活动。金融监管部门除了全面禁止校园贷外,还应该加强网络贷款平台审核,做好资金存管和相关电信业务备案,依法取缔违法违规平台。

  最后,政府可以成为合法贷的推动者。在超前消费日渐成为潮流的今天,贷款不应该被贴上妖魔化标签。合理、适度的超前消费,不仅能够满足大学生的消费需求,还能够推动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因此,政府在“节流”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开源”,鼓励正规的商业银行开办针对大学生的小额信用贷款,积极探索符合大学生性质的金融产品,降低申请门槛,简化审批手续,在防范风险的同时,营造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

  消费信贷只是一种金融工具,全看我们如何正确看待和使用。而校园贷这个顽疾,还需政府“主刀”,同时也需要各方参与,形成治理合力,共同营造理性消费的社会环境,让健康的消费观成为“主唱”。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校园安全: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2018年01月12日
  • ·治理校园贷应疏堵结合    2017年09月22日
  • ·变种“校园贷”值得警惕    2017年09月14日
  • ·让非法校园贷远离校园    2017年09月1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