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2018年世界形势展望:全球治理关键在于顺应历史潮流

2018年01月15日 08:37   来源:人民日报   

  “2018年元旦,我不再提出呼吁。我向我们的世界发出一个警报——一个红色警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表的新年致辞,警醒世人重视应对全球性问题。如何弥合分歧、重建信任、加强团结,进一步加强全球治理,这是2018年世界各国应该思考的问题。

  回望2017年,世界经济实现国际金融危机爆发10年来最大范围的增长提速,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大本营被消灭,波恩气候大会为《巴黎协定》实施细则谈判如期完成奠定良好基础……但与此同时,国际形势依旧变乱交织。贸易保护主义声浪汹涌,极端组织外溢效应冲击世界多国,难民问题难觅根本解决之道。美国接连“退群”,多边主义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失序”“混乱”“茫然”……不少西方学者在看待当前世界时似乎患上了集体焦虑症。去年2月,慕尼黑安全会议以“后真相、后西方、后秩序?”为主题,正是这种心理的体现。近一年后,这种心理造成的阴影仍在扩散。“西方分裂与世界失序”,这是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今年初发表评论的标题。美国咨询机构欧亚集团甚至把2018年同2008年相提并论,认为“如果要挑一年可能迎来一场意想不到、地缘政治角度堪比2008年金融危机的大危机的话,感觉像是2018年”。

  的确,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看待这场变局是影响全球治理的关键。与其说世界失序、混乱,不如说是变革与调整。前者反映的是自我视角和消极心态,后者才是顺应潮流的积极心态。世界银行近日发表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显示,2018年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预期为4.5%,是发达经济体增速的2倍以上,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大贡献国。这些充分说明,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在继续,国际格局日趋均衡的国际潮流大势不可逆转。

  国际格局的调整,必然带来全球治理参与者角色的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作用在上升,领先的高收入国家主导的时代已经结束。看不到或错判这种积极变化,就会导致在历史进程中出错牌,扰乱全球治理。发达国家只有承认并适应这种新现实,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团结协作,才能共同弥补全球治理赤字。一边大喊国际公共产品不足,一边冷漠对待加强全球治理呼声;一边担心世界失序,一边肆意破坏多边国际体系;一边担心其他国家搭便车,一边炒作他国“填补全球领导力空白”;一边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一边挥舞保护主义的大棒,执意当“21世纪的鲁滨逊”……这些落后于历史潮流的言行,只会贻误加强全球治理的最佳时机,给世界造成更大的不确定性。

  2018年,单边主义和孤立主义的声音依旧强劲,反全球化之风和贸易保护主义仍将是世界经济复苏的大敌。但可喜的是,顺应历史潮流、追求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之道,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球兴起。继去年以“领导力:应势而为、勇于担当”为主题后,今年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主题定为“在分化的世界中加强合作”;今年将在阿根廷召开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以“为均衡和可持续发展建设共识”为主题,延续杭州峰会和汉堡峰会成果;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将以“把握包容性机遇,拥抱数字化未来”为主题……开放、包容、团结、合作的共识将不断凝聚。

  新时代需要新思维。只有站在全人类共同利益的高度,集各国力量和智慧化解全球性挑战,才能为人类创造更加和平繁荣的美好未来。这样的未来,需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缔造。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