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近日举行的内蒙古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自治区党委“自曝家丑”,称“自治区政府财政收入虚增空转,部分旗县区工业增加值存在水分”。此外,内蒙古还叫停一批政府过度举债项目,争取用3年时间把政府债务率降到合理水平。
对此,不少网民表示,数据造假屡禁不止,危害甚大,背后是畸形政绩观作祟。在为地方自挤经济数据“水分”点赞的同时,建议地方转变发展理念,领导干部带头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破除原来“唯GDP”至上的观念。
网民“datongxiaozi”称,经济数据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以及宏观决策和预调微调政策的出台。“看起来很美”的虚假经济数据,掩盖了经济运行的真实表现,损害了政府公信力。因此,经济数据决不能成为橡皮泥和泡泡糖,捏捏吹吹都可以,必须杜绝造假,确保数字真实。
从这些年来的实际情况看,经济数据造假的手段,可谓五花八门、无奇不有。数据造假的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数字出官、出彩、出政绩、出效益”。
网民“永丽”称,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干部考核常常受到所谓政绩数据的困扰,“数出干部,干部出数”的顽症难除,不仅严重影响了我国统计数据的公信力,而且使得政绩考核体系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受到质疑。要破解这一难题,既不能因噎废食,也不应就“数”论数,而要着眼于解决深层次的矛盾问题。
网民“旭东”还称,数据“注水”造假,究其实质,还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顽疾未曾根除。一些地方做工作,依旧是围绕数据指标、考核体系做文章,指标要求的内容大张旗鼓地干,指标未曾要求的部分则略显迟滞、动力不足。殊不知,经济高质量发展不能靠搽脂抹粉装点门面。“自曝家丑”者撕下遮羞布,敢于暴露真相,我们应给予更多的理解和鼓励,这才是有担当、有胆识、负责任的领导班子应有的模样。
还有网民表示,中国经济已从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因此应从源头出发,改革干部考核指标,让政绩不再局限于数据的提升,破除原来“唯GDP”至上的观念。
(经济参考报记者 赵东东 整理)
(责任编辑:臧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