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直播争议与公共场所的隐私边界

2017年12月14日 07:31   来源:南方日报   张东锋

  直播是如今的行业风口,同时也因“野蛮生长”不时卷入舆论风口。早前,中国青年报社的一项调查显示,71.5%的受访者有过“被直播”经历,78.4%的受访者担心“被直播”泄露隐私。这两天,继此前一系列个人拿着手机到处直播引发争议后,一篇90后女生“怒怼360水滴直播”的文章,又将这一话题推向新高度,人们确需进一步审视网络直播的隐私边界。

  这位女生撰文称,她在360智能摄像机的手机应用里的”水滴直播”中看到女孩在健身房自拍、顾客在收银台付款等一系列场景,接下来依照定位前往相应地点,发现现场并无任何直播告示和说明,以致消费者在得知自己“被直播”后,有的当场发怒,有的找商家理论。对此,一些店员声称摄像头是“360送的,不知道会被直播出去”,还有店主理直气壮反驳“吃饭有什么隐私”?至于360方面则称其智能摄像机的用户协议要求商家开通直播时,要张贴提示贴纸,以告知顾客;部分商家在进行水滴直播时,没有尽到告知消费者的义务,言下之意“这个锅应该由商家来背”。

  按其官方说法,水滴直播的初衷是方便用户随时分享身边的趣事,“大量小微企业也可以在水滴直播平台推广自己的产品与服务”。在水滴直播的平台上,我们看到了一些直播频道,如生态农业直播、后厨直播乃至很多二三线城市广播台的直播,其向观看者展示了直播者平时不易为人接触或看到的一面,的确能产生广告效应。关键在于,这不是问题的全部,梳理那些遭人诟病的水滴直播画面,往往是涉及到第三方“被直播者”。举个例子,餐馆直播后厨时,涉及到的隐私是属于饭馆和工作人员的,他们愿意以公开换取客人信赖,公众当然没理由反对;但假如餐馆直播顾客吃饭或付款,涉及到的隐私就不止直播者方面了,其前提就是要必须征得当事人同意。

  类似的情形通过对比个人直播就可以进一步看出来。各个平台的主播,拿着手机直播自己吃喝拉撒睡,但凡不涉及黄赌毒或引发公众不适等画面,基本上属于个人自由的范畴;但倘若一个主播拿着手机上了出租车、跑到商场直播,那就要考虑进入画面的出租车司机或“路人”的隐私问题。这也就是水滴直播为什么更容易引发争议的缘故,即便在初衷上没有恶意,其结果也是将第三方的一举一动暴露于公众的目光之下。

  在这种情形下,并不是一纸告知就可免责的。在水滴直播平台上,涉及开通直播确有专门提示,要求直播者尽到告知义务,甚至其还提供了提示贴纸的模板,显得非常用心。饶是如此,告知顾客、消费者处于电子摄像头之下,与使用和处置这些监控拍摄的内容,本质上是两回事。公共场合,顾名思义具有公共性,置身其中任何人不免要让渡一部分隐私。然而,一家餐馆、健身房乃至公园,在以监控告知提醒这样的格式条款,从进入者那里获得拍摄的默许,并不代表同样获得了将之公开的授权,相应的画面一旦通过网络平台直播,同样需要当事人许可。

  也许有人会说:餐馆、商场等公共场所,流量大,随意性也很大,怎么可能一一获得他们的授权?不过,这同样不能成为免责的理由。须知,无论是警方还是业主方,在涉及公众地方安装摄像头,首要目的应该是维护公共安全和自身安全。如果一个商家安装监控摄像头,是为了直播,甚至无所顾忌地拿顾客、消费者甚至“路人”赚眼球、吸流量,这本身就是在挑战公共场所的隐私边界,不仅直播平台不该开设这样的频道,更需要法律在这个时候站出来保护公民权益。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