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做事 别等节目做解释

2017年11月21日 08:14   来源:长江日报   易国祥

  不经意看了一期广播直播节目(文字版),百姓投诉,官员回答,专家解读。有始有终,有理有据,有模有样。这类节目针对性强,解决了很多难事,并且有示范引导作用,但把我自己放到事情里面演一盘,有些事并不难,服务者张嘴之劳而已,有些节目本可以不做。

  先举一例:一还建房主投诉房屋问题,官员答复,这房可能不属于自己管辖范围。先不说解决“病房”的事,这还建房已经住进去了,还不清楚管辖单位,不是房主太糊涂,一定是当初经手的工作人员在还建过程中,至少没有说明白:今后有问题该找谁。

  再举一例:一女性在一妇幼保健所检查一项生理指标,一次不合格,一次合格,多次往返,浪费时间金钱不说,关键是落下“心头病”,转而投诉。官员回答,除了主观服务不到位,不排除两种客观可能性。但这两种客观可能,当时医生为什么就不说?

  一两句话的事,交流上的“小毛病”,成了当事人的“心头病”,成全了这样的“好节目”。有趣的是,每件事都有一个“节目之后”将如何如何。谁都知道,除非是关注度很高,普通民生事项,很难不是一个无分寸的等待,结果不知是无奈还是精彩。

  为何有些服务公众的人员如此金口玉言?这就要说到熟人社会的陋习。两例当事人如果碰到的是熟人或亲人,是断不会舍得让你“曲径通幽”的,事情至少要顺得多,也就不会有上节目的机会了。

  近日坐公交,碰到一稍年长的大妈问我,为什么上车刷卡响两下?是不是收了她两次费?我告诉她,响两次是表示连续坐第二次公交的优惠,不是多收,是打折或免收。可大妈告诉我,她问司机,司机不理。试想,如果不碰到我,大妈很可能去投个诉,然后照例有人借题发挥,宣传行业如何惠民,再来一段“节目过后”如何如何。

  把服务对象当作自己的熟人或者亲人,或者置换成自己来接受服务,那种两副面孔看人打发就会少得多。

(责任编辑:臧梦雅)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