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好好做事 别等节目做解释

2017年11月21日 08:14   来源:长江日报   易国祥

  不经意看了一期广播直播节目(文字版),百姓投诉,官员回答,专家解读。有始有终,有理有据,有模有样。这类节目针对性强,解决了很多难事,并且有示范引导作用,但把我自己放到事情里面演一盘,有些事并不难,服务者张嘴之劳而已,有些节目本可以不做。

  先举一例:一还建房主投诉房屋问题,官员答复,这房可能不属于自己管辖范围。先不说解决“病房”的事,这还建房已经住进去了,还不清楚管辖单位,不是房主太糊涂,一定是当初经手的工作人员在还建过程中,至少没有说明白:今后有问题该找谁。

  再举一例:一女性在一妇幼保健所检查一项生理指标,一次不合格,一次合格,多次往返,浪费时间金钱不说,关键是落下“心头病”,转而投诉。官员回答,除了主观服务不到位,不排除两种客观可能性。但这两种客观可能,当时医生为什么就不说?

  一两句话的事,交流上的“小毛病”,成了当事人的“心头病”,成全了这样的“好节目”。有趣的是,每件事都有一个“节目之后”将如何如何。谁都知道,除非是关注度很高,普通民生事项,很难不是一个无分寸的等待,结果不知是无奈还是精彩。

  为何有些服务公众的人员如此金口玉言?这就要说到熟人社会的陋习。两例当事人如果碰到的是熟人或亲人,是断不会舍得让你“曲径通幽”的,事情至少要顺得多,也就不会有上节目的机会了。

  近日坐公交,碰到一稍年长的大妈问我,为什么上车刷卡响两下?是不是收了她两次费?我告诉她,响两次是表示连续坐第二次公交的优惠,不是多收,是打折或免收。可大妈告诉我,她问司机,司机不理。试想,如果不碰到我,大妈很可能去投个诉,然后照例有人借题发挥,宣传行业如何惠民,再来一段“节目过后”如何如何。

  把服务对象当作自己的熟人或者亲人,或者置换成自己来接受服务,那种两副面孔看人打发就会少得多。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