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杠青年”是指不满足单一职业、拥有多重身份的年轻人,他们通常会用“/”来介绍自己的身份,如:作家/插画师/摄影师。日前,一项调查显示,52.3%的受访青年确认身边有“斜杠青年”,56.7%的受访青年认为“斜杠青年”可以高效利用时间,充实生活。(10月31日《中国青年报》)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有句名言,“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在社会分工越来越专业化、精细化的当下,“斜杠青年”的出现很难说不是一种必然。突破行业界限,寻找自主的、多元化的生活方式,“斜杠青年”需要的并不是特立独行的标签,而是努力探索生活更多的可能性,编织更加丰富多彩的“意义之网”。
在笔者所在的小区门口,每天晚上六、七点钟到十点钟左右,都会有一位小伙子来摆摊卖水果;由于他的水果新鲜、价格公道,深受附近居民的青睐。通过攀谈得知,这位小伙子也是一位“斜杠青年”,每天下班离开公司之后,他都会上演“变形记”,换上另外一身装扮,过着另外一种生活——大城市居大不易,为了增加收入,不少年轻人都会成为从事多种职业、拥有多重身份的“斜杠青年”。
如果说有些“斜杠青年”身兼数职是出于经济压力的话,另外一些“斜杠青年”则完全出于兴趣爱好。与部分人将工作仅仅当成“饭碗”相比,一些“斜杠青年”更加注重精神需要的满足。这些“斜杠青年”找到了契合自己内心的价值实现通道,实现了与自我的和解、与群体的交流和对社会的融入;多元化、个性化的生活方式,让他们获得了归属感与成就感。
在一个标签论盛行的时代里,“斜杠青年”并没有遭遇污名化,反而能够给一些年轻人带来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与那些躲进自己的小天地蹉跎岁月的“啃老族”相比,“斜杠青年”在努力编织自己的“意义之网”,让自己的生活更有品质、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任何身份标签的流行,都是为了在这个世界中寻找自己的位置。面对“斜杠青年”,我们既要看到蕴藏其间的积极心态,也要读懂年轻人的现实焦虑。提高年轻人在市场中的机会和待遇,让他们活得更加体面、更有尊严,“斜杠青年”的城市融入,需要更多的制度护佑与人文关怀。
年轻人的成长成才,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化过程。看上去很美好的“斜杠青年”,也存在着一些短板与不足。不论是缺乏一项突出的技能,还是“斜杠青年”会增加职业规划的迷茫感,抑或影响工作质量,“斜杠青年”不能沉迷于“作家里最会摄影的”或“摄影师里最会写作的”这样的自嘲与自矜,而是要努力扮演好多元的社会角色,在多重身份中寻找平衡。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