蹭“六一”揭示青年身份迷茫

2017年06月02日 07:40   来源:红网   程振伟

  “六一”儿童节是中国孩子盼望的节日,可不少青年却热衷“蹭六一”。 “本宝宝的节日到了,你们准备好礼物了吗?”随着“六一”儿童节的到来,许多社交工具聊天时输入“六一”等字眼,还会下起“红色气球雨”。越来越多“80后”“90后”大龄儿童也“蹭”入了“六一狂欢”的队伍。

  现今,儿童节在中国,已不仅是未成年人的节日。朋友圈最能看出儿童节的景象,妈妈们忙着晒孩子们在学校的演出,儿童节成了“儿童表演节”。青年们忙着“祝本宝宝节日快乐”,还有不少人果真加入了“六一狂欢”,这群已是成年人的群体在属于自己的节日——青年节无所适从,倒是在儿童节刷起了存在感。

  青年蹭“六一”,虽然不可全然当真,但多少揭示了他们的身份认同焦虑。中国传统哲学崇尚“什么年龄做什么事”,如“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要求 “多大年龄有怎样心态”,所以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成年人担当成年人在社会的职责,前提是心理断奶,不再以“本宝宝”指向的未成年人自居。青年动辄以“本宝宝”自觉,多少佐证了社会学家关于“巨婴国”的论断。

  生理上的成年人,心理上的“儿童”,一些青年陷入了身份迷茫。这是对不完整童年的心理弥补。中国的70后还没有绑缚过重学业负担。而80后、90后,因为父辈出于社会竞争加速的压力和阶层焦虑,促使他们奔忙于学校和辅导班之间。童年被过重学业负担挤压,只能是不完整的童年,这可以解释不少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即便到了社会,心理上还是未成年人。人的成长自有规律,跳过的还得补回来。

  青年的巨婴心理,还与当前热门的公共娱乐生活有关。影视剧上小鲜肉大行其道, 抗战神剧不过脑子,仙侠剧霸屏,故事几近神话,形塑迎合了社会普遍的巨婴心态。而智能手机上时尚女性的标配软件,是能把年龄无限拉低的美图应用,自拍不仅处理得更年轻,而且通过PS,立刻长了猫须显得“萌萌哒”。事实上,不是青年蹭儿童节,而是他们中的一些人每天都在过“儿童节”。

  蹭“六一”揭示青年身份迷茫。巨婴心态进入社会显性层面,这是社会转型期的表征,其实也是社会进入富足阶段的必然结果。父辈经过打拼,创造优裕物质生活,不希望后代背负太多,从而造就了“享一代”。富足时代的“巨婴现象”客观存在,但也要看到。个体身份上的迷茫,势必会带来系列问题。社会普遍忧虑的“剩男”“剩女”现象,就是最直接的衍生品。沉迷网络的宅一代,背后也站着身份迷茫的“巨婴族”。

  当青年动辄自称“本宝宝”,当他们沉迷本该属于未成年人的“儿童节”,背后的身份迷茫绝非社会和家庭之福。这是个体心理问题,更是青年身份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归根到底,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有义务帮助年轻人顺利转变并接受新的社会角色。毕竟,社会上的成年人自有其应有职责,他们已不再是能在麦田里尽情嬉戏的孩子。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