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赢得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和由衷点赞。但社会上也存在一些噪音杂音:有人说改革没有真正站在人民立场上,人民群众并没有得到多少好处;也有人说改革并未触及实质问题,实际上是在“空转”。很显然,这些论调都是错误的,也是与事实不符的。正确看待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成果,科学辨析质疑全面深化改革的错误观点,对于激浊扬清和凝心聚力,毫不动摇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也是绝大多数群众的真实感受。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一系列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的改革措施落地生根,群众的“获得感”、民生的“升级版”给新一轮“改革赶考”打出了高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管服”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公立医院改革、城乡养老并轨、“全面二孩”等改革举措密集出台、强势推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养老金年年涨,药费不断下降,农村平均每年脱贫1000万人以上,医保基本实现全覆盖,养老保险覆盖超过9亿人,保障性安居工程总开工量达到3915万套,1000万户居民住进公租房……这些事实和数字背后都是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人民得实惠。
让全面深化改革更加深入人心。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但社会上仍存在一些质疑改革的论调。对此,我们应科学分析、分清性质、区别对待。首先应看到,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容易改的都改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表现在利益分配上,就是利益增进和利益调整并存,很多时候已不可能像以前那样人人受益,更不可能大家均等受益。对此,要加强宣传阐释,引导人们树立整体思维、长远眼光;同时,进一步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努力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其次应看到,一些质疑改革的论调明显落后于时代,其思维还停留在40年前。在一些人眼里,过去什么都好、现在什么都糟,他们享受着现代方便舒适的生活,却沉溺在旧的思维方式中不能自拔。再次应看到,还有一些人戴着西方的有色眼镜看待中国改革,他们惯于以西方价值观和制度模式评判中国全面深化改革,以为改革没有走上西方的道路就不是真改革、就是在“空转”。习近平同志强调:“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离开这条道路就不可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认识和战略定力。
以真抓实干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也是一场深刻复杂的革命,必须以真抓促落实、以实干求实效。但在现实中,确实有少数领导干部认识不到位、抓工作不实,为官不为,甚至从小团体利益、局部利益出发对中央改革决策部署搞变通、打折扣,致使改革变形走样,损害了改革声誉和党的形象。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习近平同志讲得最多的内容之一就是落实、督查。领导干部要提高思想觉悟、认识水平、工作能力,敢于负责、敢于担当,抓好改革措施落地见效;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敢于打破思想观念惰性、体制机制障碍、利益固化藩篱,自觉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效由人民评判。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