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经济观察:珍惜新时代的发展机遇

2017年10月30日 07:46   来源:人民日报   陆娅楠

  ■只有将眼光从“数量”投到“质量”,从“速度”转向“效率”,才可能适应新需求、化解新矛盾、实现新发展

  10月的经济有些“出乎意料”。

  先是热点突然降温了。在全国游客接待量超7亿人次的国庆假期里,杭州西湖游客量下降18.6%,一些小店甚至出现了库存积压,反倒是同城的运河景区游客量大涨41.5%,手工艺活态馆里,游客参与自制的油纸伞90元一把,成了抢手货。瞧瞧这冷热对比,难道是大众消费口味变刁钻了?

  再是涨价没人抗议了。10月上旬,中通、韵达相继宣布将上调快递价格。尽管媒体报道铺天盖地,但市场反应波澜不惊,身边甚至有人反问:“如果服务更好,时限更有保证,涨价有何不可?”还记得几年前,各种价格听证会遭遇“逢涨必骂”,难道消费者如今更宽容了?

  最令人大跌眼镜的,恐怕是一些业界神话的破灭。10月8日,日本钢铁业顶梁柱神户制钢对外承认长期数据造假,以次充好的产品波及包括美国波音在内的全球约500家公司,引发舆论哗然。8天后,从英国布里斯托尔开往伦敦的日本造高铁列车,因空调严重漏水,车厢里成了“水帘洞”。看着微信朋友圈里,“中国制造”与“日本制造”的今昔对比分析持续刷屏,还真有一种“吾家有女初长成”的自豪感。

  这些“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看似不相干,却隐隐有条红线贯穿:中国人的荷包鼓了,供给足了,眼界宽了,消费心态也随之变化。“廉价”“洋货”这些曾经刺激购买意愿的重要因素,逐渐成了退居二线的参考条件,而高品质、体验好、个性化、参与感、文化味这些新需求,开始引爆消费、引领增长。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拥抱新时代,需要新眼界。经过近40年的高速发展,中国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已属于标准的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一般性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已得到满足。可总量的问题解决了,品质的缺憾、品种的缺失、品位的缺乏依然存在。一边是人们抱怨“钢铁跌成白菜价”,一边是国人海外“抢马桶盖”“囤洋奶粉”,这种强烈对比倒逼我们反思:中国经济并非潜力不足,并非发展丧失了空间,而是资源错配,投资放错了口袋。只有将眼光从“数量”投到“质量”,从“速度”转向“效率”,才可能适应新时代的新需求。

  化解新矛盾,需要新手段。如今,中国一年的经济增量已相当于土耳其的经济总量,几乎全世界人口的“吃穿用行”都离不开“中国制造”。可是,制造能力足够了,制造水平和效率仍有待提高。我们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等产量居全球第一,但制造这些新产品的生产线、核心部件等还在依赖进口;我们能造火箭、产高铁,可细小的牙针却过不了质量关……弥补制造“短板”,靠加大投资、扩大生产、增大供给的旧模式是行不通的。唯有依靠创新引领,弘扬工匠精神,在突破产品的关键性技术与工艺上多下功夫,在提高生产的精益性与稳定性上动真格,才能实现新阶段的新发展。

  踏上新征程,需要新作为。中国经济正处在转方式、优结构、强动力的攻关期,闯关夺隘仍依赖于改革。实行产权有效激励的顾虑还有待消除,阻隔要素自由流动的壁垒还有待破除,妨碍竞争公平有序的篱笆还有待拆除……这些“绊脚石”的存在,压抑着新供给的培育和壮大,意味着改革任重道远。

  新时代充满新机遇。仔细回味生活中的一个个“出乎意料”,或许就会寻找到孕育新动能的蛛丝马迹,在经济领域开辟一片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