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新时代要提高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能力

2017年10月26日 07:44   来源:光明日报   张燕生

  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重大事件,直面当前全球治理环境的历史机遇和严峻挑战,提升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能力,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过去五年我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取得的成就

  五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取得了多方面的重要成就。

  推动构建与包容的经济全球化相一致的全球治理体系。习近平同志指出,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对照现实可见,全球治理长期由少数发达国家主导,不能体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诉求,也未能及时反映全球经济格局变化,因此,消除治理赤字是当前全球治理面临的一大紧要任务。而如何推动全球治理民主化、如何解决“发展缺位”问题,都是全球治理应面对的难题。过去五年,中国在推动全球治理改革方面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比如,G20既引入“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又引入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既引入平等、开放、合作、共享的中国治理观,又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基于西方规则的国际秩序和规则体系;既反映发达国家的利益诉求,又公正合理地反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诉求,真正构建基于和平、合作和发展规则的,尊重不同社会和政治制度、不同宗教和文化、不同发展阶段和具体国情的,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全球新型合作伙伴关系,着力解决经济全球化中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一部分人受益、一部分人受损的不平衡发展问题。

  倡议并推进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在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方面主动作为。在当前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形势下,“一带一路”建设对于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各国内生发展动力、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向包容普惠方向发展。在“一带一路”沿线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理念相同的共同体,致力于实现共商共建共享,是一个重大的制度创新,有助于构建优势互补、合作互动、互利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建立和完善金砖机制,完善有效开放、基于规则、有利发展的多边国际经济秩序。习近平同志强调,“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必须反映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我们要以此为指引,构建不断扩大的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朋友圈,建立国际最广泛统一战线,和发达国家一道,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平衡、可持续和包容性发展。

  我国仍处于危中有机的国际治理环境

  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对中国的发展而言,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方面,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另一方面,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这种形势下,要充分认识当前全球治理环境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把握世界发展大势,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主动做好转危为机的工作。

  逆全球化趋势可能带来一定时期的全球不确定性。当前全球性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孤立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冲突和竞争加剧。在此形势下,“中国要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为推动改善全球治理的国际合作作出应有贡献。

  全球性新工业革命如何带动全球劳动生产率增长加速,对中国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新一轮产业革命如火如荼,同时,全球生产率却明显减速,不但增速低于历史均值,而且持续时间较长。从短期看,生产率减速拖累了全球GDP增速,更为重要的是,全球生产率减速可能将是一种长期趋势,降低全球经济中长期增长水平。劳动生产率变化,一方面与技术进步有关,可用全要素生产率TFP反映,另一方面也与劳动者素质、人均资本存量等有关,可用劳动生产率与TFP的差额反映。全球劳动生产率减速主要由技术进步减速导致。影响劳动生产率的人均资本存量、受教育水平等因素仍稳步增长,对劳动生产率增长有较大的正向贡献。

  全球经济治理向何处去的困境,对中国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G20杭州峰会留下了深刻的“中国印记”,包括“六个首次”:首次全面阐释我国的全球经济治理观,首次把创新作为核心成果,首次把发展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协调的突出位置,首次形成全球多边投资规则框架,首次发布气候变化问题主席声明,首次把“绿色金融”列入二十国集团议程。要推进全球治理改革,一是需要建立“基于公平”的共商共建共享合作机制,处理好包容性、共享性、公平性发展问题,推进绿色、开放、普惠、包容、共享的跨境贸易、投资、金融、产业合作。二是需要制定“基于创新”的增长蓝图,解决好实体与虚拟、金融和创新、资源开发和非资源产业、人力和社会资本与物质资本之间平衡发展问题。三是需要建立“基于发展”的战略支点,统筹协调好增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有增长有发展有共享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新时代面临新机遇

  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应作出怎样的努力,全面提升我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能力?

  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强调:“当前形势下,全球经济治理特别要抓住以下重点:共同构建公正高效的全球金融治理格局,维护世界经济稳定大局;共同构建开放透明的全球贸易和投资治理格局,巩固多边贸易体制,释放全球经贸投资合作潜力;共同构建绿色低碳的全球能源治理格局,推动全球绿色发展合作;共同构建包容联动的全球发展治理格局,以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目标,共同增进全人类福祉。”按照上述工作重点,我国积极推动“和而不同”的包容发展,构建新型合作关系,推动全球治理改革,不断增强创造和维护“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的能力。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对此,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中国要带头推动同舟共济而非以邻为壑、相互协调而非孤立主义,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蔓延。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世界命运掌握在各国人民的手中,人类前途系于各国人民的抉择。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作者:张燕生,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加强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2017年10月12日
  • ·努力提高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    2017年10月11日
  • ·治理假期高速拥堵须多措并举    2017年10月0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