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过后,全球资产管理行业的增长结构、产品结构和竞争结构已发生显著变化。特别是近两年,随着新增管理资产净流入的阶段性下滑,资产管理机构的费率压力持续增大,资产管理行业需要寻求新的发展路径。
一、资管业务监管的国际经验
1.英国资管业务监管经验。在英格兰银行内部设立金融政策委员会,加强央行宏观审慎管理职责;同时将金融服务局FSA一分为二,成立审慎监管局和金融行为监管局,采用“双峰”监管模式。英国资管行业监管有两个特点,一是对机构能力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二是对金融创新监管的灵活处理,在保护消费者权益、严防风险外溢的前提下,通过合理放宽监管规定,实现金融科技创新与有效管控风险的双赢。
2.欧盟资管业务监管经验。欧盟一级的区域金融监管框架和成员国的金融监管框架并行。欧盟通过颁布各项法律,以及欧洲中央银行对欧元区进行审慎金融监管,并建立专门的监管委员会加强统一行动。
3.美国资管业务监管经验。一是设立专门的系统性风险监管机构金融稳定监管理事会(FSOC);二是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IFI)的监管及危机应对,最大程度降低SIFI破产对市场的冲击;三是加强对场外衍生品市场和交易商的监管,包括对中央交易对手(CCP)、清算中心、电子交易系统等的监管;四是完善微观监管框架,将对冲基金纳入监管范围,并在银行业务方面适用“沃克尔法则”;五是更加注重对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保护。
4.亚太地区资管业务监管经验。新加坡金管局强调金融业自律,通过设定监管规则,促进金融机构自我评估与管理风险,修订发布“评估金融机构冲击力与风险的框架”,引入“监管沙盒”等方法,发展监管与被监管之间的“磋商式”监管方式。香港金管局建立资管机构行为评估机制,加强行为监管,要求机构在产品销售过程中,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
二、资管业务统一监管与系统性风险防范
(一)我国资管行业步入规范发展阶段
我国资产管理行业是在与监管政策的持续博弈中发展壮大的,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一是2007年之前,公募基金主导阶段。主要表现为“受人之托,代客理财”,投资标的以权益和债券二级市场为主,产品类型以股票型基金以及偏股混合型基金等为主。二是2008-2012年,银信合作等通道业务快速发展阶段。2008年开始,在经济刺激政策影响下,金融市场流动性充裕。但商业银行受到存贷比、资本金等监管政策约束,银行表内信贷难以满足超额需求,信贷出表意愿增强,在此背景下,银信合作通道业务模式得到了爆发式增长。主要表现为银行大量发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再通过信托等各类通道投向基建、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领域。三是2013-2016年,多通道、多嵌套等套利模式推动行业规模快速膨胀阶段。2012年资管新规之后,银证合作成为银行监管套利新途径,券商资管接替信托成为新通道,定向资管计划迅猛发展。同时《保险资金委托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出台,推动保险公司向全面资产管理进军。此后,在银信合作受到监管政策限制以及银证合作被约束后,银基合作接力,非标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四是2017年至今,金融去杠杆背景下行业规范发展阶段。资管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结构上的问题。例如,产品存在大量期限错配、“刚兑”的情况,违规运用杠杆放大风险的现象层出不穷等等。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后,防风险、去杠杆被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一行三会”密集出台多项监管举措,资管行业步入规范发展新阶段。
(二)资管业务统一监管的核心目的是防范系统性风险
在当前的资管业务生态下,各类机构运用各自优势,通过金融创新规避业务短板,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拉长了资管业务生态链条,容易产生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客户风险承受能力与产品不匹配等问题;二是在前期低利率市场环境下,高收益诉求不断增强导致杠杆上升;三是加大了监管难度和成本。在刚性兑付、金融工具缺乏、市场成熟度不够的环境下,资管业务不仅面对非标资产可能引发的信用风险,而且面对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多重风险,加速了风险外溢的速度,扩大了风险外溢的范围,使资管业受系统性风险影响的概率和程度不断扩大。
2017年8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中央高度强调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性。部署的三大任务中,防风险本身是其中之一,另外两项中,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深化金融改革也是为了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能力。在顶层设计上,重点改革了金融监管组织构架,设立了更高层级的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着重加强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突破行业分割界限,突出业务实质导向,消除金融创新带来的“监管真空”,减少监管不统一导致的“监管套利”。
三、资管业务发展形势及保险资管的应对策略
(一)资管行业统一监管框架
金融体系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是大势所趋,现有分业监管、分段监管的模式难以匹配。从风险防控角度来说,分业监管职能防控局部金融风险,却无法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累积,因此需要在一个更宏观的框架下,统筹协调各种监管资源,达到对系统性风险进行审慎监管的目的。2017年初,央行牵头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管局等部门出台了针对不同资管产品的统一监管制度(《征求意见稿》),随后监管在不同场合表态支持资管业务统一监管,统一监管的趋势日益明确。
资管业务统一监管主要包括:一是分类统一标准规制,逐步消除套利空间。同类产品适用同一标准,遏制产品嵌套导致的风险传递。二是引导资产管理业务回归本源,有序打破刚性兑付。收益和风险均应由投资者享有和承担,委托人只收取相应的管理费用。三是加强流动性风险管控,控制杠杆水平。强化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单独核算要求,使产品期限与所投资产存续期相匹配。四是消除多层嵌套,抑制通道业务。对各类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实行平等准入、给予公平待遇。五是加强“非标”业务管理,防范影子银行风险。继续将银行表外理财产品纳入广义信贷范围,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表外业务风险的管理。六是建立综合统计制度,为穿透式监管提供基础。及时、准确掌握行业全貌,完整反映风险状况。
(二)统一监管下资管行业面临的新形势
行业发展日益规范,资管业务竞争加剧。去通道会影响短期内业务的增速,市场竞争也会进一步加剧,但是对资管机构来说,意味着更加良性的竞争环境,现有资管业务的范围将进一步拓展,资管业务的结构也将进一步优化。
不同资管领域将重建自身核心商业模式。在大资管和统一监管趋势下,随着按机构监管向按业务监管方式的转变,资管机构一方面将在资管产业链上修复薄弱环节,另一方面着手业务转型,布局资产管理的全产业链,形成自身的核心商业模式和相对竞争优势。
资管行业服务经济建设的效率将得到提升。在统一监管趋势下,资金流入实体经济的链条将进一步缩短,有利于提高实体经济的效率。同时,资管自身效率的提升也将促使资金流向有效率的行业,在实体经济与金融发展之间实现良性循环。
(三)保险资管行业的应对策略
保险资管业务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分散在产业链的两端,通过提供特殊的产品和丰富的客户来源获取行业价值。与其他金融产品相比,保险产品需要整合战略性资产的配置,对不同负债的产品配套不同的资产管理能力。对于投资储蓄类产品,通过负债驱动投资,以大类资产配置满足收益要求;对于健康、养老保障类产品,通过全面资产解决方案进行匹配,并可通过保险资金产业融合功能,全面解决医养需求,为客户综合服务需求创造条件。
在“大资管”和统一监管趋势下,回归保险保障、服务实体经济将是保险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具体而言,保险资管服务实体经济可以通过投行业务的深化和资产管理业务的创新来实现:一是可发起设立债权投资计划投资各类基础设施项目。二是主动参与国家供给侧改革,积极探索参与PPP项目,助力实体经济解决融资能力下降、资产周转率降低、负债率上升等问题。三是跟随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积极走向全球市场,探索多元化的投资工具,提高在全球范围内资产配置的能力。四是加大对国家鼓励发展的行业、创新型公司和小微企业的资金支持,促进实体经济产业升级和普惠金融的发展。
(作者系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