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网络配钥匙开跑,监管要跟上

2017年10月23日 13:47   来源:东方网   王甄言

  近日,网传拍张照片就能在网络上配钥匙,无论家门钥匙还是汽车钥匙都行,这样一来钥匙外露风险很大。从事开锁行业十五六年的西安百邦锁业负责人吉卫杰说,从理论上来说,远程配钥匙可行,但这种行为本身就存在潜在问题,相关部门应严格监管。同时提醒钥匙千万不要外露。(10月22日《华商报》)

  把钥匙拍张照片发过去,然后网络商铺就会通过快递把钥匙寄来,价格也不贵,50-150元一把,真方便,但也会给违法犯罪行为提供便利。所以,面对网络配钥匙已经跑上前的格局,不能只是居民感到担忧,监管部门则无动于衷,也不能只是好心提醒居民“钥匙不要外露”,而要积极作为,及时跟上网络配钥匙的发展步伐,并依法依规给网络配钥匙套上“紧箍咒”。

  监管网络配钥匙并无原罪,但是,如果缺少必要的规制和监管,没有有效的监管措施,网络配钥匙就会被少数不法分子利用,所以,监管网络配钥匙,既是保障公共安全的基本要求,也是公众的期待,不可小觎和懈怠。因为网络配钥匙的从业人员没有火眼金睛,只看利益,而违法犯罪分子又特别狡猾,结果,网络配钥匙被违法犯罪分子钻空子。因此,不及时堵住这个漏洞,后患无穷。

  面对网络配钥匙这一新事物,监管部门要敏锐地意识到这个行业潜在的公共安全问题,勇于担当,积主作为,把保护公民家庭财产安全当作应尽职责,把落实监管措施,约束网络配钥匙当作分内之事,不要等到犯罪高发了,舆论质疑汹涌了,然后被动作为,不仅成了“马后炮”,无法向受害者交代,更不能消除公众的家庭财产安全焦虑,而且,还会饱受舆论诟病,形象大打折扣,不是小事,不可麻痹大意,被舆论推着走。

  法治社会,责权利是相统一的。网络配钥匙从中获利,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一方面要接受监管和舆论监督,另一方面要承担公共安全责任,二者不可偏废。但是,网络配钥匙具有趋利性,更不会主动承担公共安全责任,甚至会尽可能钻法律和政策空子,降低成本,获得更多利益。所以,监管部门要为网络配钥匙“定制”一套规则,给网络配钥匙套上“紧箍咒”,防止网络配钥匙见利忘义,不承担基本的社会责任,堕落成违法犯罪分子的“帮凶”。

  那么如何监管网络配钥匙呢?显然,为了破案需要,必须坚持实名制,即坚持后台实名制原则,消费者先行注册登记,然后网络商铺才能给消费者配钥匙,决不能允许“瞎”配,结果,案发后找不到配钥匙的消费者,致使违法犯罪嫌疑人的线索断了,案件侦破中断,坏人逍遥法外。当然,必须提醒网络商铺保障消费者的信息安全,严禁非法使用消费者的信息。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