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上午10点多,在河南省肿瘤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郑利昌躺在床上,仪器“滴答”地运转,不停地运输“生命种子”。和一些捐献者紧张的情绪不同,郑利昌显得淡定自若,这和他从医的经历密不可分。“都是救人,没啥不一样。”作为医生的他,将捐献造血干细胞视为他医生事业的一种延伸。(10月19日《大河报》)
首先,这位医生的善举令人肃然起敬。为了挽救他人的生命,他不仅长期坚持义务献血,而且成为捐献骨髓志愿者,可能会因此损失个人利益,这需要有足够的爱心和勇气去支撑。特别是,在他看来,医生捐骨髓,和治病救人一样,是他医生事业的一种延伸,这种思想境界,已经超越了医生职业本身,弘扬了善行与爱心,彰显了生命至上。
众所周知,骨髓移植技术是目前治疗白血病、淋巴瘤和骨髓瘤等血液肿瘤的较为有效和理想的方法。我国血液肿瘤的发病率,仅白血病约为十万分之三,即每年约有近3.6万人得白血病。而这些病人中,大多数年龄在30岁以下,其中15岁以下的人群占50%以上,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很大的负担和不幸。虽然骨髓移植是治疗白血病的理想方法,但要寻找与病人相匹配、不被排斥的骨髓却极其不易。因此,公民捐献骨髓的重要性显得尤其珍贵。
不可否认,医生报名成为志愿捐献者,目前还为数不多;能够成功捐献骨髓,在国内也属罕见。可见,这位医生的义举,堪称医疗行业的一个样本,更显弥足珍贵。然而,医生成功捐髓,更需要制度激励。事实上,任何制度的设计,都是为了维护公共秩序和规范个体行为,为了捍卫社会公平,为了向社会传递更多的正能量,骨髓捐献制度也不例外。特别是,骨髓捐献制度,更应该在推崇道德风尚上有所作为,释放出褒扬道德的善意。
事实上,医生捐骨髓,是在用医德救人,具有样本意义。因此,这位医生所在地及医院,理应给予这种救人善举积极支持,彰显生命尊严高于一切的原则。比如,对于捐献骨髓的医生,不仅落实各种福利待遇,而且应该给予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奖励,以此激励更多的医生,去践行骨髓捐献的善举。如此,受益的不仅是从善如流的医生,以及被救助的患者,还有我们的整个社会。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