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梦之队离散,非虚构写作何去何从?

2017年10月19日 12:31   来源:红网   李正琴

  近日,据媒体报道,由“中国特稿之父”李海鹏带队的One实验室宣布解散,“特稿梦之队”的全体成员陆续离职。此消息一出,立即在传媒领域掀起一阵热议,各方媒体人纷纷在社交媒体中各抒己见,这个在成立之初就备受瞩目,更被视为中国“特稿梦之队”的团体,为什么会在成立不足一年之际,便草草离席,铩羽而归。在资本商业化盛行的今天,非虚构写作又将何去何从呢?

  不可否认,非虚构写作在目前互联网碎片化阅读,“鸡汤”、谣言四起的“快餐文化”中,确实展现出了一定的质量与深度,成为了与众多“快销产品”相抗衡的深度精品。但是,在资本商业化模式效率第一的今天,它显然有心无力,后劲不足。模式单一的影视商业化转型,明显不足以成为它的出路。

  一方面,一篇特稿从选题,到采写出作品,要经过漫长的周期,少则几个月多则数年,成本高,投入大,周期长成为作品变现的最大症结。此外,目前的非虚构写作将出售影视改编权作为变现的主渠道,只走文字产品到影视作品的这条路,并无更多的尝试,模式单一,仅仅依托影视谋出路,并不能为其发展提供充足动力。

  另一方面,真正受到关注并成功改编为影视的特稿只有寥寥几篇,而且将特稿改编为影视作品也只是特例,充满偶然性,并不具有普适性,不能成为行业发展的标杆。同时,非虚构写作人才的稀缺也成为了非虚构写作变现困难的一大障碍,全国仅仅只有几十名非虚构写作领域的精英,这本来就是一个不正常的现象,它往往会导致非虚构作品的拔高与非虚构领域的狭窄化,寥寥几人并不能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作品的成功更不能真正代表一个产业,更不论将非虚构写作产业化。

  与此同时,虽然非虚构写作由于其独特性,比普通新闻产品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能吸引更多的受众,但是由于资本市场对效率的追求,使其难以成为媒体的主流产品。媒体边缘化的位置更加让它难以走进受众的中心,受到足够的重视。

  无数事实告诉我们,仅仅靠少数人的对作品质量的坚守和行业热情,是很难使某个行业在商业化盛行的今天坚持下去的,它需要更多的守夜人与开拓者共同探索。笔者认为非虚构写作行业要想继续发展,是否应该尝试依托于保持盈利的强势媒体与可靠的平台下,走到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中去写作,使之成为一个媒体的特有名牌,甚至是媒介融合中的制胜法宝。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