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经济日报评论员:牢记党和人民的嘱托

2017年10月18日 09:4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图说 10月17日下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预备会议,确定了大会议程。代表们满怀期盼,出席盛会。照片均由本报记者 李景录 高兴贵摄

  承载着8900多万名党员和450多万个党组织的重托,2280名党的十九大代表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首都北京。他们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凝聚着全党的坚强意志、承载着人民的殷切期望,在党的十九大上履行神圣而光荣的职责。代表们必将牢记党和人民的嘱托,承担起历史的重任和担当,为下一个更加辉煌的5年凝聚起继往开来的磅礴力量。

  党的代表大会是凝聚全党共识、确立重大战略思想、进行重大战略部署的盛会,具有非同寻常的历史意义。从全国各地遴选出来的代表们履行职责、不辱使命,将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昂扬的精神状态参与到各项议程中去。他们把从基层收集到的建议带来了,把改革发展中备受关注的问题带来了,把人民群众最迫切的愿望带来了,把广大党员促进各项工作的意见带来了……正是这来自天南海北、城市乡村的智慧和期盼,汇聚成了喷薄而出的时代洪流、势不可当的无穷伟力,一笔笔绘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宏伟蓝图,一次次奏响了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美乐章。

  回望过去的5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5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5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正是这些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标志着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使今日之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党的十九大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将总结党中央治国理政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讨论和决定一系列事关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吹响奋进的号角,必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十九大代表们重任在肩!

  2280名代表,就是2280面旗帜。一面面旗帜上,镌刻着党和人民的殷切嘱托。

  人民期盼着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期盼着有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期盼着国家更加富强、民族更加昌盛。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一系列重要论述掷地有声,一次又一次宣示了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党人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坚定立场。

  牢记党和人民的嘱托,2280名党的十九大代表的光荣与使命同在、责任与担当在肩!

  “成为党的十九大代表,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我会继续发扬不等不靠、艰苦奋斗的新愚公精神,让家乡越变越美,老百姓越来越富。”带领群众在悬崖上凿出致富路的王光国代表话语中透着坚定的力量。

  奋力为贫困村摘“穷帽”的余留芬代表对“斗贫”矢志不渝,“人人有事做,户户奔小康,这是我的心愿,也是我的事业。”她希望到2020年时,自己所在的岩博村村民人均收入超过3万元,群众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驻村“第一书记”房瑞标代表将科技和互联网引入国家连片特困地区,给乡亲们的日子带来新的色彩和希望,誓言要做吕梁乡亲“最亲近的人”。

  ……

  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这是2280名代表的共同情怀;不负党和人民的嘱托,这是2280名代表的共同心愿,更是8900多万名党员和450多万个党组织发出的共同声音!

  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画卷即将揭开新的一页,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又将踏上新的征程,牢记嘱托再出发,勇担重任立潮头。展望未来,我国各种风险和挑战依然严峻,发展的短板和不足依然存在,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依然对我们党治国理政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课题,我们还将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尤其需要全党全国人民凝心聚力、不惧艰险、攻坚克难、勇往直前。2280名代表不但要在大会上履职尽责,还要将大会的精神带回去、落实好,带动8900多万名党员和450多万个党组织真抓实干,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经济日报评论员)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