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工人日报记者走访了重庆多所中小学,发现家长帮忙搞卫生的现象并非少数,尤其以小学低年级居多,但大部分家长是自愿来帮忙的。“帮老师做事,其实也是为了孩子!”一年级孩子的家长刘女士告诉记者,自己经过努力,当上了班级家委会代表,“我就是希望能通过为班级做事,给孩子加印象分”。
这种观念在家长中带有普遍性。在很多家长看来,帮助布置教室,帮老师购买活动物品,替老师迎来送往,出于对家长的感激,孩子能得到班主任老师更多的关注。
可以说,家长们记住了答案,却忘记了问题是什么。孩子得到班主任老师的关注,要靠孩子自身的努力,靠孩子之间相互在学习成绩和个人素质上比,而非比谁的家长更卖力。如果孩子的事一味由家长代劳,即使孩子得到的关注再多,也不过是空中楼阁。一旦失去家长的代劳,孩子就会从高处失落。
而就学校来说,学生打扫卫生,本来就是一种很好的素质教育,让家长代劳,则成了一种反素质教育。这并不是说,不让家长代劳就是让班主任来打扫卫生。学校完全可以让高年级的学哥学姐们和这些低年级的学弟学妹结对子,在学哥学姐传帮带下,让这些低年级孩子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来逐渐适应打扫卫生。在这个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素质,又增加了学生的友谊,还让学生切身实地的学习助人为乐。
学校不管采取什么形式,目的只有一个,让所有的活动符合教育规律本身。近日,徐州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家校信息沟通工作的通知》,要求局直属各学校一律不得使用收费的家校信息沟通平台,而重新倡导教师积极家访。这就是从一种外在依赖回到内心自觉,是教育者关于自身角色和责任的重新认识。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