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是“育人”的重要环节

2017年10月11日 10:20   来源:长江日报   华智超

  近日,武汉市江汉区北湖小学恢复了取消多年的大扫除活动。不久前,该校不再聘请物业公司的工人维护校园清洁,要求学生们自己参与到劳动中来。

  近年来,许多中小学为了让学生集中精力学习书本知识,逐渐取消了大扫除。据报道,一些地区的学校“甚至考虑到孩子安全、家长接送等问题,班级每天的卫生值日都取消了”。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的现象普遍存在。

  取消清洁值日,确实也是为学生减负而考虑,但也折射出一种观念。这种观念认为,现代社会是个专业分工社会,甚至学校的教务、卫生、行政管理等等都是不同的分工,应各司其职。聘请清洁工,将传统意义的值日清洁变成了“服务外包”,成为了一种单纯的经济分工。也有部分家长认为,学生是花钱买教育的,不应让非教学事务侵占学生时间。

  劳动教育的弱化,本质上其实是教书育人的弱化。教育既然是教书育人,就是对人的全面塑造,劳动教育既是一种实践课程,也包含了更多的意义。比如,通过清洁值日活动,学生们参与学校环境的打扫维护,最直接的是掌握了劳动技能,更进一步则是融入了集体,加强了彼此的合作,有了主人翁意识。这样的“育人”过程,是润物细无声中完成的,它没办法变成有逻辑条理的知识体系。

  劳动教育的弱化,也与社会劳动观念的弱化密不可分。在经济分工日益精细化的时代,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都要清清楚楚地计算好时间、报酬、权利、义务,经济分工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一套经济关系、法律关系。“劳动”的意义则不同,它既体现为社会分工协作,也内涵了奉献、追求的价值,强调的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在没有市场报酬的时代,人类就已经有了劳动。我们今天的教育,不能只是灌输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一些粗浅信条,更要追本溯源,将人类参与改造自然、社会中的务实与创造精神,重新带回到学习教育的地方。

  学校是一个教育场所,这个场所,不只是一个地理空间,也是一个精神空间。读书、写字、做数学题是教育,清洁值日也是教育,师生关系、学生关系、老师家长关系的相处,同样都是在教育。在学校这样一个场所,如果凡事都变成经济分工,搞成了“服务外包”,教育的内涵只会不断缩减,蜕变成考试、培训、培优。现在应试教育的很多内容,甚至都可以通过培训市场“外包”,那么最后教书育人到底还剩下了什么?

  教书育人,往往传递的是一些真诚而美好的价值。厨师劳动,在乎的是菜肴是否美味,教师劳动,是为了学生健康优质的成长,影视创作劳动,是为了创作优秀的文化作品,可是当劳动的价值都缩减为经济分工,社会流行的终将是营销、流水线、成功学,恰恰是这些“学问”,真正排斥劳动教育,青睐“知识经济”。劳动教育,正如所有的“育人”过程,并不需要追随社会流俗的东西,而是传递和坚守那些真诚美好的价值,使之成为学生成长中的原始动力。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