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家风旅游兴起是一个好现象

2017年10月11日 09:58   来源:东方网   林伟

  只有好家风,才能正国风。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家风,“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里,国人在出游的同时不忘传统文化教育、家风传承教育,家风游成为这个黄金周旅游市场的一大亮点。(10月9日《人民日报》)

  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稷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华民族历来讲究修身养性、家风传承和家国情怀的关系。曾子杀彘,示儿不欺;孟母三迁,断杼教子;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古往今来,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对人格操守的塑造、志向品行的培养始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注重良好家风的培育和养成,延续着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谱系。

  “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家风,犹如家庭成员的精神纽带,是道德品质的世代积累,是嘉言懿行的代际沉淀,更是家庭成员安身立命、修身立德的精神起点。在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淳正家风、弘扬家风,无疑是党风向好、社风向善的最好催化剂。国庆是国的节日,中秋是家的节日,家是浓缩的国,国是放大的家。家与国的节日相连,这种美妙的巧合,给予了我们更多的是家国情怀。所以,出游不忘传统文化教育、家风传承教育,确实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我国早就有“人贵不过三辈”之说,之所以贵不过三辈,是因为有的人发了财或做了官,有权或有钱之后,便放弃了对自身修养和自身素质的提高,自以为是,为所欲为,骄横拔扈,自视高人一等。上梁不正下梁歪,他的儿孙由于没受到他创业时的精神的熏陶,倒是学会了他对权力或财富的享受。在这样的家庭里,“人贵不过三辈”当属自然现象。

  培育和传承好家风,身体力行是最有效方式。在这方面,老一辈革命家始终是身体力行、作出表率。“来这里,主要是为了让孩子感受周总理给后人留下的优良家风家规。”专程带孩子来江苏省淮安市周恩来故居的游客万先生这样介绍。每逢假期,许多人会领着孩子来到这里,接受家风熏陶。最吸引眼球的是,江苏南通海安县南莫镇,享有“江海文明源头”的“千年古镇”美誉,近年来开展“慈言善德美家风”实践活动,传承古镇的深厚文化内涵。与此类似的是,广西南宁开设家风馆,传播优良家风;福建闽侯县福田村建设“四知文化广场”,打造家风家教示范基地品牌,带旺了村里的旅游业……因为,在这些景点,既能了解传统文化,又能感受传统习俗。家风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新风尚。

  曾有国外专家探讨,四大古文明为何只有中国文明绵延至今?结论是“可能中国人特别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风旅游的兴起,无疑就是最好的标注,代表着社会的文明进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载体。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家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浸润道德土壤、净化社会风气,增强民族自信,涵养出中国人的精气神。这样,好家风,就能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从而促进形成好的党风、好的政风,建设更好的国家。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良好家风是给孩子的最佳礼物    2017年06月02日
  • ·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    2017年04月07日
  • ·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2017年01月19日
  • ·“焦门家风”为何历久弥新    2016年12月2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