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人工智能,教育须有沉潜之心

2017年08月29日 08:28   来源:中国网   邓海建

  人工智能的风口呼啸而至。近日,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规划明确指出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应逐步开展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建设人工智能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形成我国人工智能人才高地。

  相较于“机器人会统治全世界吗”之类脑洞大开的思考,人工智能对产业及生活场景的改变已然山呼海啸而来。2016年,IBM的人工智能Watson用10分钟准确诊断出一位女性得了一种罕见的白血病。目前,全球最大的管理咨询公司埃森哲(Accenture)发布了《人工智能:助力中国经济增长》的报告,该报告预计到2035年,人工智能将拉动中国经济年增长率上升1.6个百分点。到2035年,人工智能将拉动中国经济年增长率从6.3%提速至7.9%。

  欲善其事,必利其器。作为媒介与技术的人工智能,不仅成为拯救资本投入与劳动扩张型经济的灵丹妙药,更成为时代伦理与终极价值的思考命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是站在顶层设计的高度,从娃娃抓起,推动“全民人工智能、处处人工智能”的步步向前,最终实现“三步走”:2020年,使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成为改善民生的新途径;2025年,使人工智能成为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2030年,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国务院强调,应逐步开展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建设人工智能学科。针对高校,则要设立人工智能专业,在试点院校建立人工智能学院。这里其实有三重考量:第一,人工智能学院化。“人人学编程”虽然有点夸张,但人人接触并体认人工智能之前世今生,是基本的生存常识教育组成部分。第二,人工智能系统化。教科研、产学研、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链条与链条之间、环节与环节之间,让整个中国教育版图生长出人工智能的触角。第三,人工智能应试化。应试教育不可原罪,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承担着知识与价值传承的重要任务。从设置专业到构建学科,人工智能必然纳入应试教育的范畴,那么,接下来就是如何将人工智能的应试教育规划化、设计好、监管好。

  不管是人工智能还是寻常学科,教育最忌的就是浮躁。

  于整个社会而言,当年的“纳米科技”等浮夸浪潮,不仅让严禁的科学沦为秀场,更成为无良商家蹭热度发家致富的手段。早在去年10月,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就曾表示:当前人工智能发展新一轮的热潮中,我们要保持清醒的认识,进一步加强信息科学、认知科学、脑科学、神经科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踏踏实实地开展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避免不切实际的预言和承诺,而使研究“落入一张日益浮夸的网”中。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曾经历两次高潮和低谷,并非一蹴而就的举手辉煌;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也不是包治百病的神仙大力丸,不要什么东西都往“AI”上扯。教育要做好人工智能的普及和推广、研究和探索,更需要踏踏实实、兢兢业业,既实事求是,又大胆创新,有攻坚之力、有沉潜之心,千万不要为了一顶“人工智能”的帽子就你死我活、市侩不已。

  人工智能是教育的内容,亦是中国教育走向强大的手段,保有热忱之心,更要有谦抑之行。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