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野生动物园黑熊伤人后,网友为何不同情?

2017年08月22日 09:05   来源:中国山东网   宾语

  央视网消息:2017年8月18日,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黑熊园内,发生了一起黑熊咬伤游客左臂的事件。21日晚,延庆区旅游发展委员会对此事作出了初步调查处理通报。(8月22日央视网)

  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又出事了!

  还是在猛兽区,还是猛兽伤人。

  与去年东北虎园内发生的老虎伤人事件不同,那次是自驾游女游客在猛兽区擅自下车受到老虎攻击。

  这次游客则是坐在车内受到攻击。

  上次攻击人的是老虎。这次攻击人是黑熊。

  坐在车内咋还能受到攻击呢?游客擅——自——开——车——窗——了。

  你为黑熊打开一扇窗,黑熊吻给你一个淡淡的忧伤。

  怪谁?

  受伤的陈先生并不是第一次来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为什么还要来?陈先生说了再次来这里游玩的理由:对这里的印象也十分不错。

  到八达岭野生动物园游玩是有要求的。在购票时,园方会让你在一份《自驾车入园游览协议书》上签字,告知游客进入园区的自驾车进入猛兽区必须关好、锁好车门窗、禁止投食、严禁下车,等等共12相内容,其中在游客自驾游览猛兽区时必须关闭车门锁、严禁离开自驾车辆和开窗、园区电话等内容下面,特意画上了加粗线。

  如果严格按照园方的要求和《自驾车入园游览协议书》规定的流程游园,安全上是完全可以保证的。可惜有人偏偏把《自驾车入园游览协议书》当成了耳旁风。

  于是,在看到别人投喂狗熊也没什么事时,陈先生就产生了侥幸心理。他侥幸地也把车窗打开一条小缝,往外扔食物。

  请把我的食物带回你的家,不是为了让你把爪子留下。但一只熊孩子看到有吃的,立即围了上来,还扒着车窗试图把头伸进车内。陈先生光想着刺激,却忘记了凶险,情急之下,用手使劲去扣玻璃升降按钮。哪知道这辆车子太先进了,车辆自带的防夹手功能反倒帮助了黑熊,车窗玻璃不升反降,驾驶位一侧的车窗整个向黑熊敞开,黑熊一口咬住陈先生的左臂。还得说陈先生反应迅速,他忍住剧痛本能地挣脱,猛踩油门才算摆脱了黑熊。

  事情发生后,针对园方对他进行的“各种教育”,陈先生觉得挺委屈。他告诉媒体:“我承认擅自开窗确实有错,但是,当时我忍着痛和恐惧,恳求工作人员告诉我该怎么办,他们就说了句自己去医院,听到这话,我心都凉了。”

  人被畜生咬伤,这事儿确实值得同情。但同情的不是你受伤,是你的不争气。入园前,工作人员明明叮嘱过猛兽区禁止开窗,《自驾车入园游览协议书》上也明明要求必须关闭车门锁,游客也明明知道擅自开窗确实有错,但为什么就管不住自己的手呢?从做人来说,“听人劝,吃饱饭”,有劝不听,这下尝到苦果了吧?从诚信的角度来说,你在承诺书上签了字,就等于接受了园方的邀约,中间自作主张开窗,就是违反了约定,起码是个不诚信、不守规则的人。

  7·23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伤人事件刚刚过去一年,8月18日就又发生猛兽伤人事件,听听网友们是怎么说的。

  网友真美猴王:既然选择了逞英雄,就别在受伤的时候装可怜。

  esine:作为一名成年人,就应该遵守成年人世界里的规则,自己开窗本来就是不对,你闯红灯被撞你还一脸卖萌样说自己很可怜,有用吗?

  jxd8076:破坏规则的人应该受到惩罚。

  快视频用户:要是你自己跑去撞汽车,是不是还要心寒交警救援不及时啊!

  jacky_209:一个字,该。两个字,活该。三个字,真活该。

  快视频用户:思路跟尿路一样,怪野生动物园干嘛?是动物园叫你开车窗了还是动物园叫你投食了?为毛出了事都不找自己的原因,还要把人家牵扯进来?

  网友北斗星a:园方态度算好的了,想想:多次告诫不听,只顾自己快活,死了至少要陪丧葬费。态度会好吗?难道还要说:“我的乖乖哦,你伤到哪里?疼吗?我给你打死那只熊。”都成年人了,自我约束能力那么差,错了得自己负责!你应该把当时情况拍下来,以后可以炫耀,也不枉这次被熊抓。

  野生动物园黑熊伤人后,网友为何不同情?从去年7月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伤人,到今年初宁波雅戈尔动物园发生老虎伤人事件,一次次血淋淋的悲剧告诉人们,不讲规则的人才是最不道德的,不讲规则的同情心才是最廉价的。

  遇事不讲规则,事后别人再同情,再可怜,再惋惜,再悲伤,有用吗?

  最大的善良是守住规则,最好的同情是让人去遵守规则。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