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专家谈】李光辉:深化“金砖”合作 迈向共同繁荣

2017年08月18日 07:3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李光辉

  金砖国家以经济合作为主线,建立起覆盖政治、经济、人文交流与合作的全方位伙伴关系,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金砖五国应发挥各自优势,把握发展机遇,相互支持,开创合作共赢的新模式,实现金砖五国经济发展的整体跃升

  2017年,金砖国家合作机制进入建立后的第二个十年。在前期的发展中,金砖国家以经济合作为主线,建立起覆盖政治、经济、人文交流与合作的全方位伙伴关系,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由12%上升到23%,成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合作的典范。今后,金砖五国应继续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金砖精神,通过深化务实合作,实现金砖国家发展战略对接,激发增长潜力,增强利益融合来推动、引领经济全球化和开放型世界经济。

  尽管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复杂多变,但经济变革仍充满新的机遇,金砖五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处于活跃度上升期,发展潜力巨大。金砖五国应发挥各自优势,把握发展机遇,相互支持,开创合作共赢的新模式,实现金砖五国经济发展的整体跃升。

  一是要抓住新机遇,汲取新动力。从现行趋势看,科技进步带来的新一轮工业革命和能源革命,将会为中国、印度等国带来巨大发展空间和驱动力。在新时期,金砖国家要抓住新机遇,发挥优势、努力挖掘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二是要培育新业态,开拓新市场。加快培育发展金砖五国之间的服务贸易、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以及可再生能源、信息技术、高能计算等新兴产业,把握新兴领域的合作机遇,打造新业态联动发展模式,将各自在新领域中已领先的模式推广至其他国家。

  三是要构建新机制,创造新平台。要着眼于金砖国家的新动能和新愿景,通过创新合作机制和构建新平台,将彼此发展战略规划高效衔接,更好实现软硬件的结合与通融,实现各国在金砖机制框架下的协同发展。重点加强五国之间经济技术合作机制建设,共建共享,普惠发展;加强口岸建设,实现数据互通,海关设施互通,进一步推动五国之间贸易、投资便利化。

  当前,西方传统大国对全球政治经济秩序的贡献力和领导力逐渐减弱,“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消极作为,却为金砖国家在更广领域、更深程度上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空间。新形势赋予了当今金砖国家以新的功能和主攻方向,在挖掘世界经济增长新动力、探索更加普惠平衡的发展方式以及弥合贫富差距鸿沟等问题上,金砖国家肩负着重要责任。

  目前来看,金砖国家在二十国集团等多边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不断上升,特别是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对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金砖五国要秉持“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的共识,积极投身全球经济治理,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性世界经济,毫不动摇支持多边主义,携手打造全球新兴贸易治理框架,落实好G20杭州峰会及历届峰会共识,以洪亮齐一的金砖声音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推进共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投资规则体系,推动更多发展中国家实现包容、普惠、可持续发展。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 李光辉)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金砖脚步,开拓南南合作新前景    2017年08月18日
  • ·金砖机制未来更美好    2017年08月18日
  • ·让金砖更广泛参与全球治理    2017年08月15日
  • ·金砖合作迎来第二个金色十年    2017年08月0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