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凌云:换个视角看旅游赤字

2017年08月09日 07:55   来源:环球时报   张凌云

  日前一些媒体就“旅游赤字”话题刊文讨论。笔者以为很有必要,但不妨从更大的角度进行审视。

  国家旅游局今年发布的报告称,2016年我国国际旅游收入约为1200亿美元,国际旅游支出约为1098亿美元,从旅游贸易的角度讲是顺差。但如果按照大旅游的概念,将居停时间超过一年以上的探亲、留学、医疗等花费都算进来,就有可能转为逆差。另外,2016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1.22亿人次,入境旅游人数1.38亿人次,其中外国人2815万人次。也就是说,来华的外国游客人数远少于出境旅游的中国公民。

  不得不承认,中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我们的整体环境、公共环境、公共服务、公共设施、公共管理跟西方还有一定差距。我们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还被媒体宣传放大。这让本来就有文化隔阂的外国人,对来华旅游心生疑虑。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给外国游客的感觉比较神秘,许多人来华旅游就像猎奇一样。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与世界日益融为一体,“猎奇”早已成为过去时,旅游业也应进行与时俱进的升级。但我国进入大众旅游时代,国内旅游市场需求很大,旅游企业经营国内旅游比经营入境游营销成本低,综合效益好。另一方面,外国游客通常对产品服务品质要求更高,而人均消费甚至比国内游客还低,投诉也多。结果,国内企业就没什么动力去关注入境旅游市场了。

  在吸引外国游客方面,我们可以打好文化牌。比如台北故宫文化创意产品的收入跟门票收入几乎持平。北京故宫也能做到这样,但中国248家5A景区中能达到这一水平的太少了。中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没有开发出很好的旅游文化产品。如果都能做到门票不涨价,收入翻一番,那真是极好的。往大了说,这也有助于在入境游客人数不翻番的情况下,提高外国游客在华的人均花费,实现收入翻番。

  其实,从贸易的角度来讲,旅游作为服务贸易的一种,无论是顺差还是逆差,对中国贸易总量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因此,我们不必为可能存在的逆差过于焦虑,应该怀有一颗平常心。中国公民走出国门旅游,只要是健康合理消费,就应该鼓励。但我们也要看中国人出国旅游的消费结构,国内有没有能替代的。现在,几乎没人出国买冰箱彩电,不少人把目标转向日用品,比如婴儿奶粉、电饭煲、马桶盖等。这些需求为国内制造业升级换代提供了方向。如果我们家门口的超市和网站卖的东西足够好,相信这部分需求就不会外溢。真正的旅游消费应该大部分会回落到当地独有的产品上,比如文化类消费、地方美食、土特产等。

  不要觉得旅游天然就是创汇的,一方是顺差,另一方就是逆差。我们应该追求的是总体上的贸易平衡,而不是一味追求顺差。反过来看,逆差也说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消费升级已成为现实需要。而且中国游客在旅游发达国家见多了,对国内的旅游服务产品的品质提升也会产生倒逼作用。另外,对于一些总逼着我们减少顺差的国家,至少我们可以将旅游作为平衡贸易的一张牌。(作者是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