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这五年,城市建设有“面子”更有“里子”(图)

2017年08月04日 11:12   来源:南方网   狄磊

  2013年,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几年来,作为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缓解城市内涝的一项重大工程,海绵城市建设在全国许多城市陆续铺开,城市发展方式迎来了重大转变。“自然、生态、绿色治水”的美好图景正在加速实现,许多城市也在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变得“表里如一”。(8月3日央视网)

  这些年,每当大雨、暴雨袭来之时,我们总能看到一些城市内涝严重,市民出门就能“看海”的现象。甚至还发生过长沙21岁女孩在一场暴雨造成的一片汪洋中坠入井下被水冲走的悲剧。对于城市“面子”亮丽、“里子”残破的情形,市民们多有诟病,期盼这种逢雨必涝的局面尽快改观。

  究其原因,既有城市排水设施老化,与城市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更有主导思想和发展理念上存在的误区。用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院院长、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俞孔坚的话说,我们“把大江大河全部裹上水泥,试图来防范水患,但事实上,城市内涝问题却越来越明显。”“因为裹掉大自然的那双脚,大江大河不能涵养雨水,不能自我调节雨涝。”因此需要来一场“大脚革命”。

  海绵城市建设,就是要打破传统的“以排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将建筑、道路、绿地等城市基础设施作为载体,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而在需要时则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以四川遂宁滨江景观带建设为例,表面看是一个普通的公园,但它未来地上地下将会是各种对付雨水的“秘密武器”:地表透水地砖管渗水,碎石下渗带管净水,雨水花园、蓄水池管存水,这将大大增强它周边的区域应对内涝的能力。

  作为全国海绵城市试点之一,遂宁往年也是“逢雨必涝”,仅中心城区就有45个常年固定的内涝点。2015年,遂宁将这些内涝点逐一纳入海绵化改造范围,新建排水沟,增大污水管道过水量,道路铺上了透水混凝土。经过一番改造,效果明显。7月6日,遂宁遭遇了今年入汛以来范围最广、强度最大的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但并未出现以往内涝的场景。

  同样,宁波今年海绵城市建设驶入“快车道”,建设项目多达158个,覆盖试点区面积5成以上。在治理方式上,当地因地制宜,慈城古县城以保护为主,充分体现古人治水理念,新区方便施工,可以集中成片建设。而在老城区,则是哪里有问题就优先修哪里,住建、水务、市政、城管等多个部门在一张规划蓝图里共同规划、分步实施。

  不惟遂宁,不惟宁波,五年来,我国城市的改变真真切切地发生着。这五年,全国已确定两批30个海绵城市试点,已建设海绵城市606平方公里;这五年,28个省区印发了指导意见,明确了怎么干,13个省在90个城市开展了省级试点;这五年,全国已有370个城市编制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涉及面积10200平方公里。可以说,海绵城市建设这一顺应自然、体现天人合一思想的民心、民生工程,已经成为广泛共识,并且得以大力推进。

  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部署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意见》指出,建设海绵城市,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意见》明确,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这个《意见》,无疑是筑牢“里子”撑起“面子”的百年大计。

  我们不少城市亮丽光鲜,但地下基础设施仍是短板。“面子”是城市的风貌,“里子”是城市的良心,“表里如一”才是正确的方向和应有的追求。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西南宁那考河生态综合整治项目时指出:“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理念,也是今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遵循。”今年两会,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不难看出,海绵城市已经成为一项国家战略。在这一战略指引下,中国的城市将会变得更加秀丽更加宜居,成为市民的舒心家园。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城市建设要在统筹上下功夫    2016年10月27日
  • ·提升城市建设的文化品位    2016年05月03日
  • ·让城市建设“地尽其用”    2016年04月07日
  • ·城市建设一定要跟树过不去吗    2015年09月1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