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五年,城市建设有“面子”更有“里子”(图)

2017年08月04日 11:12   来源:南方网   狄磊

  2013年,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几年来,作为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缓解城市内涝的一项重大工程,海绵城市建设在全国许多城市陆续铺开,城市发展方式迎来了重大转变。“自然、生态、绿色治水”的美好图景正在加速实现,许多城市也在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变得“表里如一”。(8月3日央视网)

  这些年,每当大雨、暴雨袭来之时,我们总能看到一些城市内涝严重,市民出门就能“看海”的现象。甚至还发生过长沙21岁女孩在一场暴雨造成的一片汪洋中坠入井下被水冲走的悲剧。对于城市“面子”亮丽、“里子”残破的情形,市民们多有诟病,期盼这种逢雨必涝的局面尽快改观。

  究其原因,既有城市排水设施老化,与城市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更有主导思想和发展理念上存在的误区。用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院院长、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俞孔坚的话说,我们“把大江大河全部裹上水泥,试图来防范水患,但事实上,城市内涝问题却越来越明显。”“因为裹掉大自然的那双脚,大江大河不能涵养雨水,不能自我调节雨涝。”因此需要来一场“大脚革命”。

  海绵城市建设,就是要打破传统的“以排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将建筑、道路、绿地等城市基础设施作为载体,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而在需要时则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以四川遂宁滨江景观带建设为例,表面看是一个普通的公园,但它未来地上地下将会是各种对付雨水的“秘密武器”:地表透水地砖管渗水,碎石下渗带管净水,雨水花园、蓄水池管存水,这将大大增强它周边的区域应对内涝的能力。

  作为全国海绵城市试点之一,遂宁往年也是“逢雨必涝”,仅中心城区就有45个常年固定的内涝点。2015年,遂宁将这些内涝点逐一纳入海绵化改造范围,新建排水沟,增大污水管道过水量,道路铺上了透水混凝土。经过一番改造,效果明显。7月6日,遂宁遭遇了今年入汛以来范围最广、强度最大的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但并未出现以往内涝的场景。

  同样,宁波今年海绵城市建设驶入“快车道”,建设项目多达158个,覆盖试点区面积5成以上。在治理方式上,当地因地制宜,慈城古县城以保护为主,充分体现古人治水理念,新区方便施工,可以集中成片建设。而在老城区,则是哪里有问题就优先修哪里,住建、水务、市政、城管等多个部门在一张规划蓝图里共同规划、分步实施。

  不惟遂宁,不惟宁波,五年来,我国城市的改变真真切切地发生着。这五年,全国已确定两批30个海绵城市试点,已建设海绵城市606平方公里;这五年,28个省区印发了指导意见,明确了怎么干,13个省在90个城市开展了省级试点;这五年,全国已有370个城市编制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涉及面积10200平方公里。可以说,海绵城市建设这一顺应自然、体现天人合一思想的民心、民生工程,已经成为广泛共识,并且得以大力推进。

  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部署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意见》指出,建设海绵城市,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意见》明确,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这个《意见》,无疑是筑牢“里子”撑起“面子”的百年大计。

  我们不少城市亮丽光鲜,但地下基础设施仍是短板。“面子”是城市的风貌,“里子”是城市的良心,“表里如一”才是正确的方向和应有的追求。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西南宁那考河生态综合整治项目时指出:“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理念,也是今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遵循。”今年两会,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不难看出,海绵城市已经成为一项国家战略。在这一战略指引下,中国的城市将会变得更加秀丽更加宜居,成为市民的舒心家园。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