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成家庭有老人被骗” 的特殊性与普遍性

2017年08月02日 10:00   来源:燕赵晚报   □朱昌俊

  生活中,不少年轻人常因父母或祖辈被骗而忧心。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类新事物层出不穷,老年人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不如年轻人,又由于信息获取渠道单一,对信息的分辨能力不够,面对各类新式骗局,更容易落入不法者的圈套。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63人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63.4%的受访者家中曾有老人被骗,74.6%的受访者觉得老年人最常被养生保健类骗局所迷惑,62.7%的受访者建议年轻人多与老人沟通,消除沟通障碍。(8月1日《中国青年报》)

  老年人受骗率高,要找出一些原因并不难。比如,社会的技术变革加快,老人群体原本的信息接收劣势者地位进一步突显,无论是防骗意识,还是对于信息的甄别能力都要明显低于年轻人。其次,利用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一些保健品推销瞄准了老人对于保健的迷信心理,很轻易能设下“坑老”陷阱。再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不少老人有了“闲钱”,更为骗术钻营提供了动力。

  还有部分原因在逐渐被放大,却远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那就是随着传统大家庭模式的式微,与流动社会的到来,越来越多的老人处于独居状态,引发现实和心理上的双重“空巢”,也增加了被骗的风险。比如这次调查中,就有49.3%的受访者没有和老人住在一起。

  如果说以上是老人相对其他社会群体更易被骗的特殊原因,那么,特殊群体之外的社会普遍原因,同样不容忽视。毕竟,老人作为社会的一部分,这一群体的受骗风险高,虽说与群体特征有关,但又很难说是完全独立的因素。比如,对去年前11个月浙江省电信网络诈骗受害人的年龄分析就显示,21-50岁被骗的比例达81%。其中21岁到30岁中被骗的比例为47.8%,属于最易受骗的群体。这表明,易受骗其实并非是老年人的专利,社会的诈骗风险,也不只是老年人在独自承担。

  尽管骗术在不同的群体中会表现出不一样的形式,但总体而言,必须承认,我们仍处于一个有着较高被骗风险的社会——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城市农村,只不过各自被骗的“陷阱”有别。如在年轻人群体中,最常见的可能就是电信网络诈骗,而在老年人群体中,像保健品营销这种骗术则占了主流。

  的确,老年人本身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对于他们的受骗风险,应该置于整个社会风险防范的前端。特别是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如何遏制那些紧盯着老年人的骗术甚至是骗子产业,应该成为老年友好型社会构建的重要一环。与此同时,也应该正视整个社会的受骗风险程度,并对于一些共性原因,诸如社会的风险防范体系不健全,相关立法滞后,诈骗者的违法成本太低,信息保护不力等等进行针对性的补缺,共同筑牢社会的防骗底线。只有实现了“天下无骗”,才能真正少一点“坑老”之骗。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