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积极参与新一轮国际金融监管规则重塑

2017年07月27日 10:58   来源:人民日报   董小君 钟 震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金融监管展开了新一轮竞争。既防范国内金融风险又保持国际金融竞争力,不仅是西方国家推动新一轮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目的,也是发展中国家加强金融监管需要重视的战略目标。我们应准确把握当前国际金融监管演变的新特点,积极应对新挑战,努力参与国际金融监管规则的重塑。

  历史上,西方国家曾经推动过三轮金融监管规则的改革,虽然改革的具体措施不同,但有一个共性,即通过“上传国内规则,推动国内和国际并行改革”,以达到既使其监管规则改革成本最小化、又避免在国际竞争中陷入不利地位的目的。经过三轮金融监管规则改革,美国将其金融监管的国内标准包装成国际准则,获得了巨大利益。然而,美国自己却没有如约履行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协议,无论是巴塞尔协议Ⅱ还是后续的巴塞尔协议Ⅲ,美国都以各种理由延缓执行。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盟在巴塞尔委员会的话语权日益提升,发展中国家也迅速崛起,严重危及了美国原有地位,美国逐渐失去对巴塞尔协议Ⅲ的控制力。面对这种局面,美国改变策略,开始推动第四轮金融监管规则改革,其主要内容有:一是从承认“母国监管”转为直接由“东道国监管”。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国越来越不愿意接受“母国监管”束缚,转而对其他国家金融机构进行严苛的“东道国监管”。二是从“事后监管”模式转为事前“压力测试”模式。对于大多数以传统“事后监管”模式为主的国家而言,这种新模式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最近,欧洲第一大全能银行德意志银行就是新旧两种模式交锋下的牺牲品。德意志银行的主要指标均满足德国和欧盟监管的合规要求,却连续两年未通过美国“压力测试”。三是从“主导规则”转为借助司法实施“长臂管辖”。“长臂管辖”是指美国利用其在国际政治中的特殊地位,用其国内法“管辖”其他国家经济金融实体。其中,反洗钱和直接制裁是“长臂管辖”的两件新武器。四是从强调“独立信息统计”到注重“微观信息共享”。美国于2010年首次提出在全球范围推行“从摇篮到坟墓”式的金融市场法人识别码系统(LEI系统)。该系统是全球性开放式标准化的微观金融数据收集和共享系统,可能成为与巴塞尔协议比肩的国际金融监管基石。

  面对新一轮国际金融监管规则变革的挑战,我国不应消极等待、无所作为,而应善于把握宝贵窗口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平台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监管规则的重塑,推动形成对我国有利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

  加强区域监管合作。美国、英国都是以直接融资为主体的国家,它们在金融监管规则演变中多次联合有其历史必然性。我国也应与诉求相同的国家加强战略合作,尝试以区域监管合作等形式,共同应对新一轮国际金融监管规则改革的冲击。

  有效回击“长臂管辖”权滥用行为。从当前美国对外监管措施分类看,反洗钱、消费者权益保护、市场公平竞争、监管合规等都有可能成为监管处罚的依据。尤其是在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思想主导下,涉外金融监管领域摩擦恐将有增无减。面对这样的外部环境,我国应从国家战略高度提早制定预案,在国家层面进一步加强海外事务协调,统筹利用好国家司法、贸易、会计、金融等领域资源,做好大数据时代金融数据安全防范工作,对滥用“长臂管辖”权的行为予以坚决回击。

  积极参与全球金融市场LEI系统的构建。我国应积极参与该系统的筹备工作,特别是要参与各项细则的制定。一方面,应在规则制定阶段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另一方面,应加强与各国金融当局的沟通与交流,通过本土金融市场LEI系统的建设,尽快弥补传统独立微观金融信息统计与现行宏观审慎管理之间的“信息缺口”。

  (作者分别为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强化金融监管要动真碰硬    2017年04月18日
  • ·特朗普放松金融监管意在何为    2017年02月1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