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养老金涨幅调低并非钱不够用

2017年07月27日 07:2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近期,多地相继公布了今年的养老金调整方案。这是我国连续第13年提高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不过,5.5%的平均涨幅,也创下了近年来的新低。说到这,有些人会问了,养老金涨幅调低,是不是养老金不够用了?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看养老金的运行情况如何。

  先看覆盖面,目前,我国建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两类养老保险制度覆盖8.8亿人,按16岁以上人口有10亿人估计,养老保险覆盖率已达到88%左右,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

  再看基金规模。在覆盖面日益扩大的同时,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累计结余也在逐年增加。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已由2008年的9925亿元,扩大到2016年的43965亿元。

  在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灵看来,在基本保险基金累计结存达4万亿元之巨,且逐年攀升的情况下,一些“已经没钱发放养老金”或者“养老金发放的缺口有几万亿元之多”的观点显然不能成立。

  以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占主体地位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为例,今年1月至5月,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15769亿元,同比增长23.9%;基金总支出13505亿元,同比增长23.2%。当期结余2264亿元。

  “按2016年企业养老保险累计结存金额与当年基金支出金额推算,即便是在‘不再征收一分钱养老保险基金’的情况下,现有的基金累计存在金额仍然可以连续支付养老金17.2个月,足以说明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能力具有可持续性。”褚福灵说。

  尽管当前养老保险基金结余规模可观,具备较强的支撑能力,但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基金分布不均衡的结构性矛盾的确存在。人社部有关负责人近日在回应养老金运行情况时坦言,分区域看,东部结余多、中西部结余少,特别是在东北等老工业地区,缴费人员少、退休人员多、抚养负担重的情况比较突出,基金出现了当期收不抵支。

  那么,部分省份养老金的收不抵支是不是“洪水猛兽”?眼下,一些省份的确面临基金结余少、支出压力大的难题,但片面地夸大个别地区的养老金亏空,而不从全国层面分析整体盈余情况,也并不理性。目前,国家正在通过提高统筹层次,在更大范围内调剂基金余缺,均衡地区之间因抚养比差距而导致的负担不均问题。而退一步讲,即便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出现支付不足时,按照社会保险法规定,政府也会给予补贴,不会出现百姓所担心的“养老金无法发放”的局面。

  应该看到,我国社会保险总费率偏高与基金支付压力日益加大的矛盾并存,这是不能回避的现实。由于养老保险时间跨度大,政府主管部门不能止于保证“养老金当期发放没问题”,还要有效回应“未得利益”群体的关切,规避基金可能存在的缺口风险。

  为应对未来养老金的支付压力,我国已采取了多种措施。比如,我国早在2000年就成立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主要用于在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时弥补养老保险等基金的不足。截至2016年底,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管理的社保基金资产总额达2.04万亿元,年均投资收益率保持在8%左右。未来一旦养老保险基金出现缺口,这部分资金就能够顶上来。

  此外,养老金筹资渠道不断拓宽,也是基金规模不断壮大的基石。国家通过开展养老基金投资运营,推动基金市场化、多元化、专业化投资,推动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能够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有效提升基金抗风险能力。

  当然,并不是说把一堆钱放在这,养老金问题就可以高枕无忧了。由于养老保险制度讲求灵活性和包容性,从筹资机制到待遇给付必须要有合理的安排。从长远看,要彻底打消社会长期存在的养老焦虑,需要尽快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顶层设计,让社保制度兼具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这样社会各界谈到养老金话题才会更有信心。

  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支撑能力、个人缴费能力不断增强,城乡居民的养老金待遇也将逐步提高,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只要措施得当,我国有能力有效应对经济新常态和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实现基金的中长期平衡,确保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和广大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韩秉志)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上调养老金要区分轻重缓急    2016年12月23日
  • ·养老金不是A股“救命稻草”    2016年11月1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