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停车,不是一门简单的生意

2017年07月26日 08:19   来源:工人日报   赵昂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近日审议了该市的《机动车停车管理条例(草案)》,该条例拟规定,今后停车位的总体规划要求实施分类定位、差别供给、合理使用,并逐步形成以配套建设为主、独立建设为辅、临时设置为补充的格局。并且,个人或者单位可以开展停车泊位有偿错时共享。

  共享停车,这个可以有。因为,当下城市停车难问题的根源,不仅仅是配套车位数量难以跟上汽车时代的步伐,车位的布局、使用模式也较为落后,车位有效利用率并不高。就在上个月,清华同衡规划院联合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发布了《2016停车行业发展白皮书》,报告指出,城市停车难的背后,是“车位缺口大+车位平均利用率不高”。

  事实上,停车市场是块大蛋糕。2016年,我国停车消费高达4000亿元,而对于许多商业机构来说,停车设施更是关乎客源,停车配套对于行业经济的衍生影响要比想象中大很多。举个例子,一个拥有充足地下车库的商场内的电影院,和一个没有停车场的电影院,约会时你会选哪一个?逛品牌专卖店的人,是会坐地铁拎着大包小包回家,还是开车来?

  有的人会认为,停车不就是找块空地,画几条线,然后再找个收费员么?其实,这种“粗放式”的停车运营模式,已经不适合当下城市的发展变化。一方面,在寸土寸金的大城市,特别是在城市建成区,停车用地非常稀缺。以上海市为例,汽车保有量达到322万辆,而停车场只有2607个,车位60万个。另一方面,停车资源配置并不均衡,以北京市为例,分布在城市中心区域东城、西城两区的备案停车位只有23万个,尚不及朝阳区的一半,但是,这两个区域却汇集了相当数量的大型工作单位和商业设施,是许多机动车在白天的目的地。

  换言之,停车是动态而非静态的,不是每一辆车,在全部时间都会停在固定停车位。这就像空间狭小的潜艇上,往往是一铺多人,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同时睡觉。机动车也一样,白天工作时间,居民小区内的停车位会出现空置,写字楼车位往往一位难求,到了夜晚,大型商厦的地库又会空空如也,而居民回家后却难寻车位。也就是说,如果想合理配置停车资源,需要对一个城市内的车辆运营状况有非常细致的大数据,也需要对现有车位资源进行合理利用。

  停车,不是一门简单的生意,既需要在土地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增加车位总量,又需要尽可能盘活存量。对于增加总量而言,就需要“向上”要空间,我国目前已经建成了409万个机械式车位,可供立体停车,但是,机械式立体车位在推广方面仍有待改进。2016年,我国新增立体车位最多的城市不是“北上广深”,而是南京市,新增67530个,比北京多了一倍多。究竟哪些区域适合立体停车,如何建设如何管理,需要不同城市进行因地制宜的探索。

  而对于盘活存量而言,势必要引入包括车辆识别、车位检测、互联网定位等一系列新技术。去年,与智能停车相关专利的新增数量达到了356个,是2012年的14.2倍,专利“井喷”后,如何将新技术新理念投入实践并有效应用,是值得企业和交通管理部门思考的事情。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推进共享停车需要政府统筹    2017年07月26日
  • ·“一刻钟免费停车”的城市温度    2017年07月05日
  • ·医院停车差额收费要有风险意识    2017年04月19日
  • ·差额收费有利于化解医院停车难    2017年04月1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