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不是一门简单的生意

2017年07月26日 08:19   来源:工人日报   赵昂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近日审议了该市的《机动车停车管理条例(草案)》,该条例拟规定,今后停车位的总体规划要求实施分类定位、差别供给、合理使用,并逐步形成以配套建设为主、独立建设为辅、临时设置为补充的格局。并且,个人或者单位可以开展停车泊位有偿错时共享。

  共享停车,这个可以有。因为,当下城市停车难问题的根源,不仅仅是配套车位数量难以跟上汽车时代的步伐,车位的布局、使用模式也较为落后,车位有效利用率并不高。就在上个月,清华同衡规划院联合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发布了《2016停车行业发展白皮书》,报告指出,城市停车难的背后,是“车位缺口大+车位平均利用率不高”。

  事实上,停车市场是块大蛋糕。2016年,我国停车消费高达4000亿元,而对于许多商业机构来说,停车设施更是关乎客源,停车配套对于行业经济的衍生影响要比想象中大很多。举个例子,一个拥有充足地下车库的商场内的电影院,和一个没有停车场的电影院,约会时你会选哪一个?逛品牌专卖店的人,是会坐地铁拎着大包小包回家,还是开车来?

  有的人会认为,停车不就是找块空地,画几条线,然后再找个收费员么?其实,这种“粗放式”的停车运营模式,已经不适合当下城市的发展变化。一方面,在寸土寸金的大城市,特别是在城市建成区,停车用地非常稀缺。以上海市为例,汽车保有量达到322万辆,而停车场只有2607个,车位60万个。另一方面,停车资源配置并不均衡,以北京市为例,分布在城市中心区域东城、西城两区的备案停车位只有23万个,尚不及朝阳区的一半,但是,这两个区域却汇集了相当数量的大型工作单位和商业设施,是许多机动车在白天的目的地。

  换言之,停车是动态而非静态的,不是每一辆车,在全部时间都会停在固定停车位。这就像空间狭小的潜艇上,往往是一铺多人,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同时睡觉。机动车也一样,白天工作时间,居民小区内的停车位会出现空置,写字楼车位往往一位难求,到了夜晚,大型商厦的地库又会空空如也,而居民回家后却难寻车位。也就是说,如果想合理配置停车资源,需要对一个城市内的车辆运营状况有非常细致的大数据,也需要对现有车位资源进行合理利用。

  停车,不是一门简单的生意,既需要在土地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增加车位总量,又需要尽可能盘活存量。对于增加总量而言,就需要“向上”要空间,我国目前已经建成了409万个机械式车位,可供立体停车,但是,机械式立体车位在推广方面仍有待改进。2016年,我国新增立体车位最多的城市不是“北上广深”,而是南京市,新增67530个,比北京多了一倍多。究竟哪些区域适合立体停车,如何建设如何管理,需要不同城市进行因地制宜的探索。

  而对于盘活存量而言,势必要引入包括车辆识别、车位检测、互联网定位等一系列新技术。去年,与智能停车相关专利的新增数量达到了356个,是2012年的14.2倍,专利“井喷”后,如何将新技术新理念投入实践并有效应用,是值得企业和交通管理部门思考的事情。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