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支教变收费辅导班 大学生的爱心岂容如此"糟蹋"

2017年07月24日 14:53   来源:红网   何梦黎

  利用暑期参加爱心支教活动,到达支教地点后才发现,主办方非但没有相关资质,竟然还开起收费性质的辅导班。近日,陕西数百名大学生,经历了一场闹剧。经调查,涉事企业并无举办支教活动的相应资质,目前相关部门已对其进行查处。(7月16日《北京青年报》)

  爱心支教,本来是让大学生利用假期去进行有益的社会实践,去体会和感受一些能够让自己终生难忘并且受益的经历。同时,也能够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到来自高等学校全面、正规、良好的教育。但正是这样一个一举多得的事情,却被无良商家有心利用,变成他们敛财发财的工具,使得学生们的热情被“欺骗”,爱心被“糟蹋”。

  为何一个没有资质的企业能够在多所高校内部进行推广宣传,为何一个不具备教学条件的“支教”活动能够如此大规模的堂而皇之地公开进行,这充分说明了假支教大行其道,监管不力的事实。首先是学校在此问题上放松了监管,只要自称“爱心支教联盟”的负责人,就可以任性地到班上宣传,进而还可以向整个楼层所有班级推广,这样大的阵势,居然没引起校方的注意。三四百名学生被带到遥远村落,组织者的身份如何确认,学生安全如何保证,这件事情的发生,学校难辞其咎。其次是教育部门的监管不力,涉事企业的违法行为是被当地村委会工作人员发现的,而非教育部门。显然,在进行“支教”活动中该企业并没有向教育部门报备,而教育部门也并没有提前审核其资质并全程监管,本应对辖区内各项教育活动了然于心的主体部门,却陷入了“啥都不知道”的境地。

  支教变成骗局,让爱心活动变成“闹剧”,除了要对该企业进行严厉的查处外,也应该以此为契机,在监管和审查上加大力度。学校和活动负责人接触时,一定要了解其相关资质、信息,将学生的安全置于首位,绝不能偷懒,也绝不能停留在发布文件,提醒学生“不要参与到此类组织中”上。主体部门应该加强对民间支教组织的管理和资质审核,对辖区内的支教人员、资质、流动情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从而制定更科学的支教计划,实现官方和民间两条支教渠道的有效融合,形成规范合理合法的支教体系。

  支教本来是好事,却被无良商家染上“铜臭”,使得学生爱心“蒙尘”,百姓信任“缺失”。因此,有关部门必须负起责任来,查明此事,严肃处理,使爱心继续“跳动”,信任重新“回归”。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