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革命化是人民军队的永恒课题

2017年07月17日 08:24   来源:光明日报   朱之江

  政治建军是人民军队的立军之本。中国共产党把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建成无产阶级性质的新型人民军队,靠的是革命的政治工作。军队革命化的过程,就是革命的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过程。军队革命化,建设革命军队,这是90年前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今年是建军90周年,追忆当初党对军队革命化问题的探索,可以使我们体会老一辈革命家创建人民军队的艰辛,感悟创立政治建军原则的重大意义。

  辛亥以来,中国革命如潮,军队蜂起,但革命始终没有成功。相反,军阀割据愈演愈烈,战乱不止。为此,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感叹万分:“只有国民党的奋斗,没有革命军的奋斗”。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黄埔建军创立革命新军。参照苏联红军的建设模式,黄埔军校不仅第一次在中国军队中引入政治工作制度,还破天荒地把政治教育排在与军事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用来培养官兵“一心一意为国家奋斗”的革命精神。共产党人在专注于“民众运动”的同时,积极参与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的建设。共产党人坚信,只要军队实现了革命化改造,“养成士兵确定革命观点”,就能听从革命的召唤,进而从根本上确保军队的领导权掌握在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手中。为此,大批优秀共产党人进入军校和部队,担任政治部主任、政治教官等职。至1926年10月,在国民革命军工作的共产党人达1500名之多。政治工作特别是革命的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赋予了国民革命军信仰的力量,使国民革命军表现出不同以往的革命性。毛泽东评价说:“那时军队有一种新气象”“奋勇向前的革命精神充满了军队”。

  正是依靠这样的军队,国民党平定了广东商团叛乱,进行了两次东征,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将北伐推向高潮。正是在这样的军队里,在大革命失败后极端艰难的历史关头,涌现出一批毅然追随共产党继续革命的部队,如叶挺部队、贺龙部队等。他们是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的主力,共产党创建军队的骨干。反对并彻底根除以雇佣思想、军阀主义等为代表的旧军队固有的思想、习惯、制度及其遗毒,使军队成为无产阶级可靠的政治工具,是军队革命化的根本任务,也是党创建并独立领导新型革命军队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南昌起义打响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后,中共中央发出“组织完全与雇佣军队不同的工农革命军”的指示,开启了军队革命化的新探索。

  1929年年底召开的古田会议,打赢了一场清除各种非无产阶级错误思想的政治仗,开创了以农民为基础建设无产阶级性质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道路。《古田会议决议》成为党的政治建军的纲领性文件,军队政治工作的不朽经典,军队革命化的传世巨著。1954年年初,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召开,在会后颁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草案)》中,毛泽东亲笔加上“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在2014年新古田会议上,习近平主席重申了这一论断。

  人民军队定型于古田,得益于红四军党内的大争论对军队革命化问题探索的推进。对于这次争论,毛泽东感慨:“四军的大部分是从旧式军队脱胎出来的,而且是从失败环境中拖出来的”,决定了“一切思想、习惯、制度何以这样的难改”。“难改”两字揭示了人民军队从旧军队旧环境孕育,到实现革命定型的艰难。红四军党内军内存在的单纯军事观点、极端民主化、非组织观点、个人主义等错误倾向,哪个不是深深根植于旧的社会文化之中,哪个不是农民、小资产阶级自私、保守等本性的反映,哪个不是旧军队的军阀主义、愚兵政策等旧军事传统的遗毒。没有一往无前、改革创新的精神,不可能完成人民军队定型。这是脱胎换骨的变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提出了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从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高度对军队革命化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坚信,军队革命化不会止步。改革强军的号角已经吹响,军队革命化必将在改革中全面跃升。

  (作者:朱之江,单位: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思想与军事历史系)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