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驱赶”卖场蹭睡者,到底谁在装睡?(图)

2017年07月07日 11:44   来源:东方网   谢晓刚

  北京西红门的宜家卖场内,时值中午,不少顾客或躺或坐在样板间的沙发和床上。此间,两名体型强壮的青年男子,在宜家内走走停停,通过大声交谈、躺坐在“蹭睡者”旁边等方式,“驱赶”卖场内的“蹭睡者”。7月5日开始,这段时长9分19秒的“驱赶宜家蹭睡者”的视频在网上走红,并引发争议。(7月7日《北京青年报》)

  对网上这段热传的视频,制作者称“自己做商业视频,就是为了赚钱”,自然也就回应了此前部分网民质疑炒作的问题。

  从目前网上声音来看,不少网友点赞两名男子劝阻“蹭睡者”的行为;但也有网友表示,两人通过大声聊天,故意接触“蹭睡者”的劝阻方式让人尴尬,而且视频中的面部未打马赛克,侵犯了别人隐私;此外,还有网友质疑,宜家工作人员未曾驱赶过“蹭睡者”,录制视频的两人自行“驱赶”,并公布自己的微信公众号等,是在借话题炒作。

  短视频在质疑声中不断得到传播,推出此视频的微信公号仅7月5日一天已经涨了1万多粉丝了,微博也涨了3000多粉丝,作为商业意图的短视频,可以说目的已达到,效果已呈现。

  诚然,对于卖场“蹭睡者”,商家无奈,消费者诟病,这已经成为酷暑天里的一道解不开的话题。作为主打体验式购物的某商业品牌商场回应称,短暂试坐或试睡,都不会阻拦;言下之意,对于故意长时间蹭睡者还是有反感的,这也就从侧面回应了部分网民对商家工作人员为何不制止录视频者的质疑。

  事实上,短视频中“驱赶”卖场蹭睡者本人露纹身、抽烟、爆粗口之行为,较之长时间在主打体验式购物商场蹭睡来说,不文明程度更甚!坦诚地说,短视频制作者是以一种更加恶劣的不文明行为来制止存在争议的另外一种不文明行为。谁对社会公众的危害更大?相信,答案已经了然心中。

  由此可见,在检验式卖场蹭睡者可以打商场规定的擦边球,算不算不文明行为,还得两说,但商场只能通过善意的提醒进行劝阻,并不能进行直接的干涉。可商场保安明明检查出有人携带的收音设备和Go pro(运动相机)进卖场,还提醒过“不许拍”,可为何就没有采取进一步“跟踪”措施?不仅出于对商业保密的需要,更有保障进商场的消费者权益之职责。

  再者,有人在卖场内露纹身、抽烟、爆粗口,恶意偷拍消费者长达十分钟之久,商场工作人员为何就没有及时阻止?如果员工真的不知情,那么在视频流露出来后,对于视频中前来体验的消费者面部未打马赛克,侵犯消费者隐私权的行为是否该公开致歉?这本身也是一个品牌商场应有的态度。

  因此,对于打着制止商场蹭睡者“不道德”行为的幌子,以抽烟、爆粗口及恶意裸露消费者隐私权来达到自身商业炒作目的,这种行为不能姑息助长,更不能让这些人装睡,应当施以道德谴责和法律追责将他们唤醒,毕竟其行为不仅严重不文明,更涉嫌违法。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