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端”比电话或视频都重要

2016年11月25日 08:34   来源:长江日报   易国祥

  22日晚,在西安北开往武汉的列车上,一名刚出生3天的患儿急需换氧,其父母手足无措,车上广播寻医未果。危急时刻,车上旅客主动协助利用微信向自己的医生朋友求助。手机另一端的医生通过视频,直播氧气袋更换全过程,年轻夫妻终于顺利为婴儿更换了氧气袋。(11月24日《长江日报》)

  相信很多人会想起这几天全国聚焦武汉“26分钟不挂线生命营救”的录音及报道。这则新闻最早在19日长江日报官微发布,至22日中午就感动全国200万网友。火车上的旅客们是不是受此启发不得而知,但救命与救急异曲同工,都是借助现代通信设备,而真正化险为夷甚至起死回生的,却是电话或视频“那一端”的接线员或医生。

  帮助年轻父母找到医生的也许是旅客的私人朋友,也可能是旅客单向熟悉的医生,但不管怎样,这名医生堪称专业,并做了自己并非必须做的分外事。没有现代化设备,他们鞭长莫及,但没有责任心和爱心,再先进的设备也只能是摆设,再精进的医术也不一定能够及时惠及最需要的人。

  怎样的仁心与医术,才能成为电话“那一端”的天使。四川大学心理学老师王英梅练就了“听音识人”绝技,让许多不愿与医生面对面的咨客受益。在一次平常的电话咨询中,她敏锐判断一名咨客有不易察觉的自杀倾向,迅即在线下采取措施制止了悲剧。

  26分钟不挂线生命营救“那一端”的接线员刘清,如果没有生命至上的大爱情怀,没有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没有9年接线的素养沉淀,没有临床医学的专业垫底,面对生命垂危的紧急呼唤,哪来那份从容和镇静,哪来那种精准与适度,哪来生命的奇迹。

  一切做公共服务的公职人员,对于需求繁杂的群众,都是被寄予希望的“那一端”。你也许是面对服务窗口的海量受众,你也许是复杂工序的简单一环,你也许直接碰到街头的行乞者,你也许面对隔空呼救的陌生人,要给对方最需要的温暖与慰藉,给权利人应得的物质与精神,给身陷困境的人以帮助和希望,就必须像刘清一样,不需是熟人,不必打招呼,就能成为一种依靠,给人信心与希望。把平常做成经典,示范各业,洗涤心灵,感召社会。(武汉 公务员)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