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常规快速全球打击”计划为何更名?

2017年07月04日 09:48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李大鹏  

  日前,美国国防部将自2002年提出并开始实施的“常规快速全球打击”(CPGS, Conventional Prompt Global Strike)计划,更名为“常规快速打击”(CPS, Conventional Prompt Strike)(以下简称“计划”),明确计划是建立在打击“时间敏感目标”的武器装备和作战能力基础之上。

  计划名称中去除了“全球”二字,能够更准确地反映美军相关武器装备研发和作战能力建设的现状,同时,也是美国基于新的安全威胁认识,有着地缘政治方面的考量。

  常规快速打击计划是新三位一体战略力量建设的组成部分

  面对新的安全环境,美国军事力量需要进行调整和转型。冷战结束,两极格局消失,但美国所处的安全环境即使不是持续恶化,至少也是变得更加复杂。美国维持其全球领导地位的国家战略立足点与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趋势相冲突,美国眼中的敌对国家增多,传统安全威胁仍然存在。同时,越来越多的暴力极端主义组织视美国为头号敌人,非传统安全威胁不断加剧。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表明,美军打传统的国家间战争已无敌手,但需要进行军事转型,以更好地应对暴力极端主义。

  美国的现实敌人和潜在对手遍布全球,即使拥有超强军力也感到力不从心,由此产生了对全球范围内目标实施常规快速打击的军事需求,这是常规快速全球打击计划的出台背景。使用高超音速等常规武器对全球范围内的目标实施快速打击,战时,可取得具有震慑性和决定性作用的打击效果,平时,也是一种强大的威慑。

  美国2002年《核态势审查报告》提出,建设由“核和常规力量构成的进攻性打击系统”“主动和被动的防御系统”“能够迅速应对多种威胁的后备反应基础设施”构成的新“三位一体”战略力量,作为对传统“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的补充,其中,常规快速全球打击力量是“常规进攻性打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美军《四年防务述评》提出,在保持强大核威慑的同时,将重点发展常规快速全球打击能力。

  常规快速全球打击是一种作战样式。在2008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发布的《常规快速全球打击:2008年及以后的问题》报告中明确,“常规”意指“非核”,“快速打击”意指在下达打击命令后1小时内完成打击,“全球打击”意指以较高精度打击世界范围内任意目标。

  由此分析可知,“常规”意味着实战使用门槛低,“快速打击”是达成“震慑、速决”效果的必然要求,“全球打击”强调远程和防区外打击、非接触作战。

  更名后,美军致力于建设常规战略威慑和打击力量的计划目标未发生改变,“全球打击”是计划目标的应有之义,只是不再强调,而且随着由信息革命牵引的新一轮军事革命的不断深入,计划的“常规”和“快速打击”的内涵将更加丰富,并更具开放性和拓展性。

  更名后,计划可更准确反映常规力量的发展趋势

  随着军事科技迅猛发展,常规力量的构成更为多样、作战效能更高,常规作战样式也得到极大地丰富,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替代核力量。

  网络、电磁、太空等新兴作战领域正成为信息化战争的决胜战场空间,各军事强国竞相研发高超音速、定向能等新概念武器,自主无人系统、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科技逐步实现军事应用,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也随之发生革命性变化。相比以传统导弹武器为代表的常规打击力量,新质战斗力和新作战样式可使军事行动以更快节奏展开、更高效率进行,并可大大缩短战争进程。

  在此背景下,原计划名称中的“全球”概念,其地理上的意义在弱化,更多的是代表全球和地缘政治主体上的意义。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常规力量的威慑和打击效果主要取决于对抗双方谁能更高效地组织攻防行动,而不仅是谁能在更远距离上发起打击。在网络战场空间,网络攻防行动以光速进行,服务器和终端在地理上的距离不再是主要影响因素。基因武器更具致命性,且种族、民族、地域、气候等因素对其作战效能有着更大影响。

  “常规快速全球打击”计划名称中去除了“全球”二字,更符合信息化时代军事斗争的客观规律,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常规力量的建设现状和发展趋势。美国参联会针对此次更名表示,常规快速打击能力应具有更为广泛的构成,实施常规快速打击的手段和方式也应具有更多的选择。

  此外,“全球打击”这种用语的军事霸权色彩强烈,显得咄咄逼人,即使是美国的盟友也难免对其存有疑虑。比如,俄罗斯2015年新版《军事学说》就将常规快速全球打击、导弹防御系统、战术核武器并列为美国对俄罗斯的三大战略威胁。因此,计划名称中去除“全球”二字,既有利于美国的联盟政治,也有美国加强与现实对手、潜在敌人的战略合作的现实考虑。

  打击时间敏感目标是计划的主要能力需求

  实际上,美国国防部对常规快速全球打击计划的能力需求未作明确界定,或者说,是根据不同时期的安全威胁认知,不同的打击对象,进而提出相应的能力需求。

  小布什政府把恐怖主义定为首要威胁,奥巴马执政期间,大国竞争和对抗回归。特朗普上台后,以“让美国再次伟大”为宗旨,奉行“美国至上”理念。但是,新的国际力量格局已形成,大国竞争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内国际政治的主旋律,军事竞争又是大国竞争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在美国国家层面的战略指导性文件中,明确将俄罗斯、中国、伊朗、朝鲜和极端暴力主义视为其主要安全威胁。但上述四国均为公认的、事实上或潜在的核国家,对其实施核打击需承受极大的核报复风险,常规打击可能是唯一可用的军事打击手段。

  更名后,计划明确以打击时间敏感目标作为主要能力需求,并依此进行武器装备研发和作战能力建设。所谓时间敏感目标,是指在短时间内位置可能会发生变换的目标,机动性是其生存力的保证,也是对其打击具有较大难度的原因所在。恐怖主义首脑以及敌方的领导集团、洲际弹道导弹发射井、战略指挥中枢、远程预警雷达、反卫星设施、陆基机动型导弹发射装置等被作为计划的重点打击目标,这些目标大都属于时间敏感目标。

  打击时间敏感目标,需要大幅压缩“发现—决策—打击”这一杀伤链的时间,这正是常规快速打击的优势所在。2010年《核态势审议报告》就曾指出,常规快速全球打击在打击时间敏感目标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于恐怖主义首脑这类目标,计划名称中去除了“全球”二字,可在一定意义上消除对抗双方的距离感,能够更清晰地表明美国对其武力打击的坚定决心,且在打击方式上,不限于非接触的远程打击,还不排除陆上近距离交战,因此更具威慑效果。

  高超音速武器是计划的重点建设内容

  作为原计划的延续和发展,更名后的计划仍将高超音速武器作为重点建设内容。高超音速武器飞行速度大于5马赫,现有防空反导系统难以防御,适合首战使用,执行“斩首”“破门”一类任务,可在未来一体化联合作战中发挥重要作用,甚至有“高超音速战争”的定义。

  常规快速打击在一定意义上等同于高超音速打击。根据研发进度判断,2035年前,美军可能装备的高超音速武器主要有两类:高超音速巡航导弹和高超音速助推滑翔飞行器,主要包括:空军“高超音速打击武器”(HSSW)、空军和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高超音速吸气式武器”(HAWC)和“战术助推滑翔器”(TBG)、陆军“先进高超音速武器”(AHW)等。

  美国正加速推进高超音速武器的研发和装备。俄罗斯的“锆石”高超音速导弹飞行速度超过6马赫,计划于2018年开始装备,这给美国带来了极大压力。高超音速技术被列入2017财年美军武器装备研发的重点领域,预算规模增长1倍,也是“第三次抵消战略”框架下常规力量建设的重点领域。美国国会要求,2017~2022财年,首先为美军太平洋战区和欧洲战区配置一定的高超音速打击能力,以应对这两个战区紧张的地缘政治形势。

  当前,高超音速武器远未成熟,美国高超音速武器测试多次宣告失败,技术路线也不断进行调整,未来中短期内,不大可能大规模装备。但是,高超音速技术已经成为大国军事竞争的热点领域,高超音速武器军备竞赛事实上已经展开。

  (作者单位:海军工程大学)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