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发展愿景

2017年07月03日 08:20   来源:深圳特区报   

  未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通过各种科技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有望建设发展成为大湾区都市圈的新引擎、新动力

  ■ 郭万达

  世界高科技发展呈现一个潮流级的“创新走廊”(高速公路)现象,即在一些国家创新比较活跃的城市,大批高科技公司沿着高速公路(或公路)集聚,使这些地方成为有名的“科技创新走廊”。比如以色列,从特拉维夫一路向北到海法市,集聚了以色列许多高科技企业,成为以色列的科技创新走廊。美国的硅谷,就是一条从加州圣荷塞到旧金山的101号公路的峡长地带,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发动机。当然,还有美国的128号公路,这是一条环绕波士顿市区的高速公路,是美国东海岸著名的科技创新走廊,与西海岸的硅谷属于伯仲之间,不差上下。

  广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广东要借鉴美国128号公路科技走廊的经验,以广深沿线为主轴整合创新资源,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发展,推动区域经济更紧密合作。深圳到广州的107国道,包括东莞,曾经是著名的世界工厂“走廊”,在上世纪末,就有过“107国道一塞车,全球电脑就会缺货”的说法。当然,深广之间的通道今天已经远远不止107国道,还有广深高速、广深铁路、广深沿江高速等,这些交通要道连接广深,贯穿珠三角东岸。

  这就是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提出的一个大的背景。美国128号公路曾经历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繁荣,也走过80年代的衰落;最近十几年,它凭借精准医疗、生命健康、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领域又再度崛起,成为闻名全球的创新中心。美国128号公路是政府、企业、大学共同发挥作用的一个创新案例。128号公路如果没有美国政府和技术的外溢,它成不了;如果没有麻省理工等一批大学的支撑,它也成不了。从衰落到崛起,这与它们共同发挥作用有关系。这表明,美国128号公路的兴起,与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有很大关系,由企业、大学、研发机构、政府形成一个创新的生态链条,在这个生态链条下相互支持、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得这个区域既有创新活力,又能够不断地跟国家的创新体系结合起来,共同发展。

  创新生态体系包括一系列高端生产要素的集合,包括人力资本、资金、基础设施、培训机构、教育机构、行政管理、产业体系等。只有当一个经济体中的各个创新要素相互支持和促进、协同并深度融合,创新才有可能持续发生,进而对整个经济体的竞争力有提升作用。

  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以广州、深圳为代表,汇集了众多一流大学、国家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等基础研发机构,还有众多产业园区、制造基地、职业人才,使得信息交流、技术服务、教育培训、资金支持得以在创业者与其他创新要素之间畅通,可有效降低创业风险并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广州拥有普通高等院校79所,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33个,汇聚了广东全省70%以上的科技人员和95%的博士。深圳则拥有一批如华为公司、中兴通讯、比亚迪、华大基因、大疆科技等世界级的创新科技企业,被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称为“创新皇冠上的明珠”。

  未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通过各种科技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有望建设发展成为大湾区都市圈的新引擎、新动力。

  (作者系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科技创新需要“劳逸结合”    2017年04月24日
  • ·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不能割裂    2017年01月2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