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盼见“领导重视”多用于事前而非事后

2017年06月23日 08:12   来源:红网   丁恒情

  近日,河南省某市一公司发生火灾,该市官方微信对此第一时间发布新闻通报。有细心的网友发现,在这篇263个字的通报中,有165字都在介绍“各级领导重视”,一一罗列了各级领导的官阶、姓名,“非常细致”。而对公众更关心的事故原因和伤亡等情况,却仅有“暂无人员伤亡,事件原因正在调查”寥寥14字。(6月21日《人民日报》)

  只要稍稍留意,你就不难发现,在媒体的报道中“高度重视”这个词的出现频率很高。尤其是当出现重大突发事件时,事后“高度重视”似乎变成了“潮流病”,成为平息事件、解决问题的“撒手锏”。就拿此次事件来说,在这篇263个字的通报中,有165字涉及“各级领导重视”的内容,而对公众更关心的事故原因和伤亡等情况,却仅有寥寥14个字,的确值得深思。

  面对灾难性事件,及时利用新兴媒介发布权威声音,打消人们的疑虑,阻止谣言传播,这是值得肯定的。但问题在于,这个高度重视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是在什么背景下的高度重视?

  不难发现,问题浮出水面之前,“高度重视”往往隐姓埋名,一旦事件“爆发”,它就大摇大摆地重出江湖,成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补救口号。为何事前防范难觅踪迹、事后“高度重视”却层出不穷?究其原因,还是有些领导干部缺乏担当的勇气和决心。因此,“高度重视”自然成为一些人推卸责任、逃避处理的托词。

  当然,“领导重视”总是一件好事,对于推动工作、加速问题解决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过分地强调“领导重视”,而忽视了公众对事故原因和伤亡等相关情况的关切,老百姓自然是要骂娘的。所以,避免“领导重视”成为“潮流病”,还需要“领导重视”这个词能够用得更实一些,更真一些,多用在事前,而不是事后。只有“领导重视”落实到具体行动中,才能为民众带来更多认同感与获得感。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