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环保数据造假须构建长效机制

2017年06月23日 07:21   来源:经济参考报   

  近日,陕西西安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数据造假案一审宣判。7名被告人分别被判处一年三个月到一年十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为了杜绝环境监测数据造假案的再次发生,环保部表示,将加快推进环境监测体制改革,按照“谁考核、谁监测”的原则,推进完成国控环境监测站点监测事权上收。对于查实的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将严格依法查处并追究责任。

  对此,网民认为,环境监测数据造假严重影响治污进程和政府公信力,必须加强问责,依法严惩,遏制造假势头,形成长效机制,确保环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客观性。

  数据造假禁而不绝

  据报道,西安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弄虚作假并非个案。从环保部公布的各类督查情况来看,监测数据造假等违法现象禁而不绝。

  网民“史小静”表示,给采样器“戴口罩”,围着监测点治污,插入矿泉水稀释,在监测软件上留“后门”等,各类人为干预监测数据行为五花八门,简单粗暴。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减轻考核压力,行政管理部门指使监测站编造、篡改监测数据的情况时有发生,不仅误导环境管理决策,贻误环境治理时机,还会严重影响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有网民表示,数据被污染,比环境污染本身更可怕,危害更严重。在环境数据上做手脚,从企业角度讲,一般是因为利益驱动;而环保部门牵涉其中,是因为相关官员把环保视作政绩工具。

  多管齐下标本兼治

  网民表示,必须细化措施,加强监管,形成长效机制,遏制环保监测数据造假势头。

  网民“智春丽”认为,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提升干部对环境监测数据严肃性的认识,剔除那种认为“改个数字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的观念,还需要加大问责力度。

  网民“林琳”认为,在打击、整治环境监测数据造假以及环境违法的问题上,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职能部门动作频频,法律的红线和底线愈发清晰明确,有望改变“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环保执法难”的困境,今后进入刑事责任追究程序的案件将大大增加。

  污染已成全民公害,在治理问题时也有待监管部门与群众监督互相配合,才能彻底治本。网民“王小二”建议,某些地方为抓GDP,将当地数据监管权“左手放给右手”,有意弄虚作假,数据缺乏真实性。如果引入第三方社会监管机构,让社会来监管,将有利于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客观性。

  (记者 明航 整理)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