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莫让校园贷 成为青春害

2017年06月16日 07:59   来源:钱江晚报   祝熙航

  近期,河南某高校一名在校大学生,用自己身份及冒用同学身份,从不同校园金融平台获得无抵押信用贷款达50多万元,终无力偿还,跳楼自杀。无独有偶,厦门大二一女生因陷校园贷,不堪负债压力,终而自杀……

  校园贷进校园已有3年之久,但时至今日,仍陋闻百出,债务悲剧不时见诸媒体。校园贷是福是祸?是否有必要一棒打死?

  校园贷并非是祸,相反有其积极意义。当今大学生创业热情高涨,对很多并无资金却一心想创业的大学生来说,用借贷搭起创业的梯子,不失为一种良策。再者,贷款助学也对想上学却望尘莫及的学生来说,无疑打开了一扇“光明之窗”。

  2009年银监会叫停大学生信用卡,校园贷乘势而上补充这一空缺。这本无坏意,但由于各个方面处理不善、监管不严,以致于校园贷一味打着法律的“擦边球”,钻银监制度的“漏空子”,把自己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校园贷作为本身的传播者来说,主办平台应行改良之道,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社会责任意识,真心树立诚信品质。在思想道德、社会公德上做好“加法”,在虚假消费、扰乱市场上做好“减法”,真正做到为平台“松了绑”,为学生“解了绊”,为诚信“强了身”。

  国家则应该更加具化法律制度,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引导平台正确搭建,建立用户供需匹配机制。坚决打击违法消费、虚假消费、钓鱼消费等行为。入之愈深,其进愈难,正视难题,分析难题,攻克难题,才能进一步净化市场,保证学生利益。

  于学生,则应该更多地接受安全教育,强化理财教育,培养“财商”,提高风险意识,树立正确消费观,掌握基本金融知识,消除懵懂借贷心理,才能做到理性借贷,安全借贷。此外,在此基础上,应该还加入家长和学校这双重“把关人”的角色,在学生借贷的同时,必须加入家长和学校的意见。用好“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来把握学生消费的方向盘,系好学生风险安全带。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校园“懒人经济”悄然盛行    2017年05月12日
  • ·多方合力治理校园贷乱象    2017年04月18日
  • ·给校园装上“安全控件”    2017年03月24日
  • ·别让校园安全盲点成为痛点    2017年03月2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